王銀檢查油茶樹結籽情況。
創新點:業主提供林下土地、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村民負責管護油茶樹、管理短期農作物。
效益:業主的油茶樹得到有效管護,村民獲得短期農作物產出收益。
“我引種的全是長了三年的油茶樹,去年初買來定植的油茶樹今年就開始掛果了。但真正要開始見回報,還得有兩年時間。”6月6日,在瀘州市納溪區白節鎮團結村里,一株株油茶樹長勢茂盛,該村村民、返鄉創業業主王銀正在基地規劃油茶林地里套種南瓜、芋頭。他說:“雖然種油茶前期投入大,但可以通過套種中藥材或糧食作物實現一些收入,以短養長。”
套種可以實現一些短期收入,但如果管理不善,完全可能入不敷出。王銀的微創新,是將業主大包大攬、出錢請工人的模式,變為業主提供林下土地、種子、化肥、薄膜,村民在管護油茶樹的同時負責管理農作物,并享受農作物產出的收益,以此實現業主和村民雙贏。
現場
返鄉創業種下5000畝油茶
王銀今年40歲,上世紀90年代他就帶上行囊,到福建、廣州等地打拼。在流水線上工作10余年后,他又到深圳一家電子外貿出口公司跑銷售,一步步從銷售員、部門經理發展成為公司股東之一,每年除了約10萬元工資,年終還有40余萬元分紅。
雖然年入50多萬元,王銀卻并沒有停下他前行的腳步。2014年4月的一天,他從書上看到油茶種植前景好,聯想到自己群山起伏的家鄉本身就是中國特早茶種植基地,便在當年8月和朋友一起回到家鄉,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流轉5000畝殘次林地,引種大果紅花油茶。
“選擇種油茶樹,是緣于油茶的生態和產出效益。”王銀告訴筆者,茶油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木本油料,品質天然、營養豐富,被譽為“東方橄欖油”。同時,油茶還可作有機肥料,可提取茶皂素,制作高級化妝品油和醫藥用油。而盛產期的油茶樹每畝可榨20公斤茶油,目前賣價150元/公斤以上,效益十分可觀。王銀介紹,由于茶油的消費群體是上海、廣東等地的中高端人群,基地嚴格按有機標準種植,除草全部用人工,從不沾農藥化肥,2015年,整個油茶基地光是人工除草等費用支出就超過200萬元。
為了種好油茶樹,王銀除了親自參與栽種管理外,還聘請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實驗研究中心的油茶專家趙學明為技術顧問。如今,他地里的油茶樹長勢喜人。“進入盛產期后,我的5000畝油茶基地就可榨取10萬公斤茶油,實現茶油收入預計在1500萬元,基地就是一個綠色銀行了。”王銀說。
創新零成本認領激發村民積極性“王老板,對面山頭的油茶林地我負責管20畝。”“我負責管15畝。”……近日,在團結村村“兩委”的院壩里,50多個村民就今年在油茶林下套種南瓜、芋頭的面積進行分配認領。很快,1000畝套種的油茶林地就被村民全部認領完。
“林下地不出一分租金,每畝還有100元補貼,種子、薄膜、化肥還由老板提供,種出的南瓜和芋頭賣了錢全歸自己,這種好事到哪里找嘛。”團結村三組村民王正剛在認領到15畝油茶林下地后,高興地說。
新栽油茶生長緩慢,至少需要4-5年才能掛果,且早期豐產性不強,經濟效益不明顯。在這期間,合理套種低矮的中藥材、農作物,可以在改良土壤肥力的同時達到以耕代撫、以短養長的作用。這些農作物種植周期短,當年種當年收,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彌補了油茶生長周期長、見效慢的缺點。
“套種中藥材或糧食作物可以以短養長,但如果管理不善,完全可能入不敷出。”為了確保套種有回報,同時讓管理人員也有利可圖增強責任心,王銀一改業主大包大攬、出錢請工人管理的模式,改為自己只提供土地、種子、化肥、薄膜,所產出的南瓜、芋頭還以最低保護價收購,管理全由農民自己負責,自己也不再掏錢付工資。同時,為讓油茶得到及時管護,王銀對所有認領油茶林地的村民,每畝給予100元的管理補助,極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積極性。
“這種模式好,我們不擔風險就有了除地租外的收入。”王正剛告訴筆者,種1畝南瓜或芋頭,保底都有800元純利,加之順帶管理油茶的100元補助,每畝至少有900元純利,“比純粹干小工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