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融入科技元素、借助現代科技發展是當前大健康產業發展的一個方向。
日前,由省科技廳、省中醫藥管理局和綿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建設麥冬國家中藥材大品種專家咨詢會在綿召開。來自中國工程院、中國藥典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門的院士、專家共聚一堂,為綿陽市建設麥冬國家中藥材大品種建言獻策。
借助“科技城”和“中醫之鄉”兩塊金字招牌,看綿陽如何做好麥冬康養大產業這篇文章。
新需要
發展健康服務推動供給端創新改革
今年,國務院下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和《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將中藥材大品種的打造納入國家戰略。兩項《規劃》都釋放出如此信息:在供給側改革和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發展健康服務業,推進中藥材大品種打造,是推進供給端創新改革的現實需要。
作為我國著名的“中醫之鄉、中藥之庫”,四川擁有的川產道地中藥材49種,居全國之首。為實現中藥資源大省向產業大省轉變,2015年我省制定了《加快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意見》,并即將出臺《四川省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更是明確提出成德綿經濟帶重點發展麥冬、附子等中藥材,做大做強大品種健康產業鏈,促進麥冬產業跨越式發展。
“四川是科技部批準組建的全國第一個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目前,四川著力打造川麥冬等中藥材大品種培育項目,為建設麥冬國家中藥材大品種提供了歷史機遇。”在咨詢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副局長李大寧用“歷史機遇”一詞形容當前打造川麥冬品牌的重要性。
據統計,當前隨著中醫藥國際化程度的加快,正推動保健品產業以年均13%左右的速度增長,2015年交易額達到約1800億美元。以麥冬為主要原料、以食療和市場為導向,符合當前大健康產業發展方向,并能進一步完善麥冬全產業鏈條,形成產業新的增長支柱。
新市場
集聚資源優勢凸顯產業發展前景
四川三臺是麥冬的主產區,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居全國之首。年均產量達1.2萬噸,占全國麥冬總產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全國的80%,從事麥冬種植和相關產業的人口達30余萬……一連串數據的背后,道出了綿陽市三臺縣在麥冬資源方面的獨特優勢。同時,現代遺傳學、形態學和植物化學方面的研究表明:我國麥冬種植資源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特別是西南地區麥冬野生資源存在豐富的變異,是寶貴的天然品種資源庫。
“在‘兩新產業’的發展和布局中,我們把生物食品醫藥作為八大產業之一。”綿陽市有關領導告訴記者,當前加強對麥冬大品種的培育、開發與利用,推動中藥材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是科技城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責任與使命。據悉,2008年、2015年,綿陽先后被列入“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和第七批“綿陽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中藥材品牌優勢進一步凸顯。
作為具有眾多中藥材大省的四川,選準選優中藥材品種是做大做強中藥材大品種的前提。為此,通過此次咨詢會專家、企業家的充分論證,大家一致推薦麥冬作為我省中藥材大品種優先打造的對象。目前,綿陽三臺麥冬(飲片)大品種培育列入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快推進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建設項目以及四川省大品種培育項目,已構建“政產學研用”創新發展體系,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與發展優勢,具備成為國家中藥材大品種的條件。
新平臺
明確發展思路做大麥冬康養產業
記者在一份《建設麥冬國家中藥材大品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了解到,現四川綿陽麥冬產業已達141億元產值,通過大品種項目的實施和十年目標落實,可望達到500億元產值。這對于精準扶貧、發展經濟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為此,麥冬產業發展也得到了國家、四川省、綿陽市及三臺縣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2013年,“四川省三臺縣涪城麥冬集成技術推廣與應用”納入科技部科技惠民工程;2014年,麥冬成為四川省八大省級中藥材大品種之一;2015年麥冬被納入綿陽“十三五”規劃中,并成為了綿陽國家農業科技園三大產業之一。在《三臺·“涪城麥冬”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0)》中,計劃2020年擬投資70億元建成占地2平方公里的中國麥冬產業園和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園。
同時,我省是全國第一個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擁有200余家重點科研院所和醫療機構,研發力量雄厚。并由近20家單位組成的麥冬產學研聯盟,都為麥冬研發檢測和技術服務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保障。
對此,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研究員陳敏表示,建設麥冬國家中藥材大品種要加強綜合開發利用,選定特色產品做出品牌和效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黃璐琦指出,“麥冬的綜合開發與利用,綿陽要在‘三高’上下功夫,即高技術含量、高知名度、高銷售額。”
根據下一步規劃,綿陽將加強藥材品質提升,適度擴大種植規模;加快新藥和新型飲片開發,大力發展健康衍生產品;醫藥文化旅游產業培育,完善健康服務業建設。到2025年完成麥冬總產值500億元,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精準扶貧,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