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左)與村民交流,收集意見。
人物:
張雪,榮昌區安富街道通安村黨總支書記,重慶市第四屆人大代表。
2009年大學畢業后,她放棄銀行高薪工作,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在基層農村一待就是7年,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做實事。
她發起成立了面向全國的農村電商平臺“在村頭”,帶動當地大批農戶增收致富。
6月,驕陽似火,榮昌區安富街道通安村黨總支書記張雪每天穿梭于區互聯網電子商務產業園和各村之間,落實本土農村電商平臺“在村頭”的推廣工作,有時忙得幾天都“落不到屋”。3歲的女兒,也只能送回老家托父母照看。
“估計到6月底,‘在村頭’就能進駐全區152個村。到時候推進村務治理、銷售農特產品、開展便民服務等,在網上都能辦到。”接受采訪時,張雪興奮地告訴記者。
拿出10萬元嫁妝,帶領村民養雞增收
2009年夏天,考上“大學生村官”的張雪來到榮昌區仁義鎮鹿子村任村委會主任助理。初到鹿子村,村干部都不看好這個扎馬尾辮、皮膚白皙的“學生妹兒”。村“兩委”也沒安排她負責具體工作,她每天只能一遍遍打掃屋子。
外表秀氣的張雪骨子里卻倔強好勝。到任兩個月后,鹿子村開展第一次林權統計,其他村干部不會用電腦,張雪主動請纓,接下了這樁“麻煩事”。
村民居住分散,張雪白天挨家挨戶測量登記,晚上再將數據錄入電腦。有幾次回來晚了,還被老鄉家的狗追著攆了一路。
兩個多月里,張雪測量了將近2000畝林地,足跡遍布全村,村民也逐漸熟悉了這個既耐心又細心的“大學生村官”。最終,鹿子村上報的檔案最規范,張雪也被評為全鎮唯一“全縣林權改革工作先進個人”,令村“兩委”干部刮目相看。
“更重要的是,通過林地測量我發現了商機。”張雪說,全村1900多畝林地基本閑置,要是搞規?;搅逐B殖肯定有賺頭。
聽說前期要投一大筆錢,村民沒有一個愿跟著她干。張雪心一橫,回永川老家向父母、朋友借錢。父母拗不過她,給了錢,同時丟下一句狠話:“這10萬元是你的嫁妝,虧了就沒陪嫁了。”
2010年6月,張雪拿出籌到的15萬元建起一個面積20多畝的山林養雞場。鹿子村老支書唐孝彬回憶,當時張雪對大家承諾:虧了她自己擔,賺了錢就把收益作為村發展基金。
2011年,第一批“桑園土雞”順利出售,賣了5萬多元。見養雞果然掙錢,村民紛紛前來學習技術,張雪主動幫大家跑銀行聯系貸款,建起了一家家山林養雞場。
在區委組織部協助下,一家大型餐飲集團與鹿子村簽訂了80多萬元的訂單,當年全村養雞戶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張雪帶領村民打響了增收“第一炮”。
2011年底,鹿子村村委會換屆選舉,24歲的張雪以最高票數當選村委會主任。
“從完善服務入手,讓老百姓信任黨組織”
2013年9月,張雪調任安富街道通安村任黨總支書記。與相對偏僻的鹿子村相比,通安村經濟發展較好,但征地拆遷工作任務重,干群關系不太融洽。
怎樣才能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張雪冥思苦想幾天后琢磨出了一個辦法:“還得從完善服務入手,讓老百姓信任黨組織。”
張雪花了3個月時間查閱、整理資料,收集各方面惠民惠農政策并制作成一套25頁的PPT,內容涉及計生、教育、社保、民政等多個方面,“一位村民從出生、上學到工作、去世,能享受到哪些利好政策,都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張雪和村干部三天兩頭扛著播放流動電影的機器,在一個個院壩里掛張大白布放電影,同時利用電影播放前的20分鐘為村民們逐一講解PPT內容。
通安村四社村民羅道春由于手部殘疾想吃低保,但她家修了樓房,家電齊全,兒女又在外打工,收入并不差,因此被刷了下來。以前羅道春認為是村干部故意刁難,看完PPT后她再也沒找過村“兩委”。
與此同時,張雪還把全村170多名黨員組織起來分組成立“十分隊”,定期面向村民開展電腦培訓、田間課堂、醫療體檢等“十服務”。漸漸地,老百姓們開始主動找村干部反映訴求,拆遷工作的推動也越來越順利。
小“村官”有大夢想,要把“在村頭”推向全國
在鹿子村辦養雞場時,學經濟學出身的張雪就聯合全區十多名志同道合的“大學生村官”,成立了全市首個“大學生村官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先后打造了仁義鎮林下生態雞、吳家鎮大棚蔬菜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基地,吸引700多戶農戶參與,2013年銷售額突破了700萬元。
然而傳統銷售模式覆蓋面有限,張雪又開始琢磨:“能不能像淘寶一樣搞本土化電商平臺,把農產品推廣到更多區域?”
2014年,經過摸索,張雪“搗鼓”出了“在村頭”農業電商微店,幫通安村村民代銷雞蛋、蜂蜜等土特產,同時代購農資。
依托榮昌“大學生村官專業合作社”這一實體,“在村頭”逐漸壯大為以村為單位的電商孵化平臺,如今已擁有了PC和APP端口。在這個開放式平臺上,所有“大學生村官”都可申請開設專區,銷售自己村的產品。“大學生村官”只需要保證產品品質,產品的發展規劃、商標注冊、包裝物流都由平臺專業代理。
張雪給記者展示了“在村頭”APP。該APP包含“買土貨”、“去村游”、“村企業”、“知村事”、“辦家事”等多個欄目,不僅銷售各種農特產品,還與致富能人合作,開展休閑娛樂、親子旅游、生態采摘等活動。同時APP與我市群工系統形成鏈接,村民可以直接登錄反映需求。
據了解,截至目前“在村頭”已實現銷售總額近500萬元。除了榮昌區村級站點外,九龍坡、彭水、秀山等地不少站點也陸續入駐,預計今年“在村頭”村級站點將突破300個。
張雪的“在村頭”夢想還有很多。“我們將努力把‘在村頭’打造成面向全國廣大農村和‘大學生村官’的孵化平臺,吸引更多‘大學生村官’加入‘創客’隊伍,匯聚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旅游產品和農特產品,并在一定范圍內推動工業商品‘定制’下鄉,讓農村群眾享受更多城鄉均衡發展的成果。”說到這里,30歲的張雪很有些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