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菜,對菜農和菜販子來說再普通不過,賺的都是“角角錢”。但把大宗蔬菜賣到全國,甚至即將出口韓、日等國,就不是普通的“賣菜”了。
奉節農民林橋,經10年打拼,從窮小子到身價過億,讓“不起眼”的蔬菜實現逆襲。
要干先學
每天干活10小時
奉節縣龍橋鄉,海拔1300—1800米,地處高山,交通落后,信息閉塞。多年來,貧困成了當地摘不掉的“帽子”。
林橋是當地土生土長農民。1990年初中畢業后,回家務農一年,之后他跟多數農村青年一樣外出打工,當過小工、跑過運輸、做過搬運……但在他內心,這些只是迫于生存的無奈選擇。
直到1998年,經人介紹,他到山東壽光一家蔬菜種植公司打工,老板精細化的管理和現代化的種植,讓他深深折服,他覺得自己找到了奮斗目標。
他從蔬菜搬運工做起,每天工作10小時,從不喊累叫苦。一年后,老板從眾多農民工中將他發掘出來,讓他陸續參與蔬菜種植、收運、銷售等工作。這對林橋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學習機會。他勤學苦干、兢兢業業,跑遍了湖南、廣東、上海、浙江等地市場,考察學習了國內多個大型蔬菜基地,積累下豐富的蔬菜種植、運輸和銷售經驗。
2005年,林橋辭職,返鄉種植蔬菜創業。
劣勢變優
種植高山反季菜
以房屋抵押貸款、向親友借款等方式,林橋籌集了350萬元,成立起奉節鑫橋蔬菜種植有限公司,在龍橋鄉流轉土地300多畝,建起凍庫、加工車間等設施,發展高山反季節無公害蔬菜。
龍橋鄉屬高海拔山區,霜凍時間長,農業生產集中在4—10月,長期制約著種植業發展。
但在林橋心中,這些不利因素卻能轉化成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首先,因發展傳統種植業比較困難,農民多外出打工,土地閑置率較高,流轉費比較便宜;其次,高海拔山區有發展反季節蔬菜的條件,可避開新鮮時令蔬菜的集中上市期;第三,當地無任何工業污染,種出的蔬菜品質高,尤其是蘿卜、大白菜等,經霜雪覆蓋后,口感極佳。
他就從種植蘿卜、白菜、菜玉米、辣椒等大宗蔬菜品種入手,因為大宗蔬菜市場普及度高,剛性需求旺盛。
第一年,蔬菜收獲后,他利用之前積累的人脈資源,把菜運到湖北、浙江、廣東等地的一級批發市場,很快引起市場強烈反響,個別品種的售價甚至超出當地豬肉價格。
種菜10年
菜從未爛在地里
隨后,經幾年發展,林橋建立起穩定的全國銷售網絡,基地蔬菜開始供不應求,他便采取了“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發展模式。
林橋除了與農戶簽訂保底價收購合同、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外,還給農戶“二次返利”。以辣椒為例,合作社產地協議價為1.2元/公斤,賣到湖北、浙江、廣東等市場3元/公斤,1000噸大致可獲利100多萬元,其中60%將二次返利給農民。這樣,等于為農戶增收上了一把“安全鎖”。
現林橋在龍橋鄉已發展高山蔬菜1.5萬畝,公司自營7000多畝,年產值3000多萬元,下轄兩個專業合作社、一個家庭農場和300多家農戶,合作農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產品覆蓋全國多個一級批發市場,公司成功躋身市級農頭企業。
“蔬菜市場‘群雄爭霸’,合作社、蔬菜公司、經銷商舉不勝舉,賺的都是‘角角錢’,我返鄉種蔬菜10年,無論價格貴賤,菜從未爛在地里。”林橋表示,究其原因,除了靠種“良心菜”提升品質、注冊“鑫橋”商標進行品牌營銷等外,切準市場脈搏至關重要。
生鮮蔬菜季節性強,區域價差大,市場波動大,他每天睜眼第一件事就是查閱新聞、各網點反饋數據等,預測區域蔬菜市場行情,再以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作出決策,將基地蔬菜調運至相應城市的批發市場。
今年,他還投資800多萬元,建起一個占地12畝的脫水蔬菜加工廠,計劃將脫水蔬菜出口到韓國、日本,預計該廠今年底明年初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