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田間、訪農戶、看農作物長勢、解各類“疑難雜癥”……從風華正茂之年與農業(yè)科技工作結緣起,26年間,湖北宜昌市農科院高級農藝師費甫華無論嚴寒酷暑,堅守山鄉(xiāng)田野,用農技農藝扶貧,使小魔芋成為億元大產業(yè),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富民專家”。
“品字形、一條線,芋嘴歪一點……”暮春時節(jié),費甫華的又一堂“傳經課”在田間地頭舉行。在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賀家坪鎮(zhèn)紫臺山村永興生態(tài)農場里,他一邊破土開溝,一邊講授示范,身旁圍聚著近百位農民。其中,20多人是為了“聽課”,特意在前一晚趕了一百多公里山路而來。
今年49歲的費甫華,曾是華中農業(yè)大學的一名碩士。大學畢業(yè)到偏遠山鄉(xiāng)上班當年,他的身邊就有4個年輕人相繼離開。
他告訴記者,選擇基層一線鉆研農業(yè)科技,源于一次到五峰土家族自治縣調研帶來的觸動。那天,一個村民背著一袋紅薯在山里走了一天到鎮(zhèn)上去賣,只為換回一小袋米煮紅薯稀飯招待他。
“山里百姓的生活太不容易了,我想留下來做點事,幫助他們擺脫貧困,過上有錢用、有飯吃的日子。”費甫華說。
他選擇了易于在山區(qū)種植的魔芋作為“突破口”之一。大山深處的田地,逐漸成了他的固定“工作室”。白天,他在山野收集樣本、采集數(shù)據(jù);晚上,他忙著查閱資料,并時常與農戶們一起探討交流種植經驗及遇到的難題。在長陽、五峰、秭歸等地的偏遠山鄉(xiāng),他經常一住就是幾十天。
病害是魔芋產業(yè)化發(fā)展的“老大難”。費甫華經過多年艱辛摸索、潛心研究,發(fā)現(xiàn)魔芋種植主要須防12種病害,其中5種屬國內首次發(fā)現(xiàn)。多年來,他和團隊成員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并成功轉化應用到實際生產中。
五峰縣長樂坪鎮(zhèn)曾是魔芋種植大鎮(zhèn),但因病害影響,農戶積極性受挫,種植面積一度銳減。費甫華不懼山高路險,每年堅持進山10多次,不求回報地為農民傳授魔芋栽培和防病技術。費甫華與當?shù)馗扇航涍^3年打拼,使長樂坪鎮(zhèn)魔芋種植業(yè)獲得復蘇,面積及產量成倍增長。
“我家小兒子能上大學,兩個兒子能在城里買房交首付,多虧了費專家!”在費甫華的指導下種植魔芋,秭歸縣楊林橋鎮(zhèn)趙家山村村民楊傳春連續(xù)多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目前,楊林橋鎮(zhèn)的魔芋種植面積已達萬畝,成為宜昌市的魔芋種植大鎮(zhèn)。
同樣是在費甫華的幫助下,長陽縣永興生態(tài)農場從1000公斤種子起家,如今年產芋種40多萬公斤,成為渝東、鄂西最大的魔芋種子基地。
永興農場場長尹春云給記者講述了他難忘的一幕—去年冬,天降大雪,氣溫驟降,永興農場3萬公斤芋種出現(xiàn)腐爛。這可價值30多萬元呀,情急之中,老尹給費甫華打了求救電話。
費甫華接到電話立刻出發(fā),雪深冰厚,車輛不能前行,他徒步幾公里山路趕來農場。現(xiàn)場把脈問診,找到腐爛原因,開出處置方案,芋種最終得救,使農場避免了巨額損失。
“小小魔芋,帶起一個富民大產業(yè)。”宜昌市農業(yè)局局長熊長權說,費甫華團隊推出的多項成果已推廣到湖北、重慶、四川、云南等10多個省市,推廣示范面積累計2000多萬畝,幫助百萬農戶增收逾30億元。
為了讓更多農民脫貧致富,除魔芋外,費甫華還對水稻、大豆、蔬菜、玉米等作物病蟲害防治、新品種選育及配套關鍵技術進行了研究和推廣,累計主持和參與完成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30多項,獲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登記16項,多項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這些來自田野的研究成果實用性強,對保農戶增產增收發(fā)揮重要作用。
“作為一名農藝師,選擇了這個行業(yè),也就選擇了與泥土終身為伴。”費甫華說,“只有扎根田壟,與農民堅守在一起,才能用自己的知識造福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