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六月,記者走進六枝特區銀壺社區楊豐村,映入眼簾的是漫山遍野、長勢喜人的何首烏,幾十名農戶正在忙著給何首烏苗噴灑農藥……這就是該社區通過去年招商引資企業打造的何首烏種植基地。
近年來,銀壺社區按照“政府引導、法人投資、企業經營、產業化開發”的模式,大力引進企業發展特色種植,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據了解,銀壺社區引進的貴合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楊豐村種植的何首烏目前已經達到了1200畝的規模,有81戶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加入公司發展,每畝土地每年可獲得保底分紅300元,除此之外,這些貧困戶還可以優先在基地務工。
“5至10月是基地的農忙時節,每天可以提供勞動崗位40余個,根據分工不同,在基地上務工的人員每天可獲得80至150元的勞務收入。”貴合公司項目主管梁鵬說。
“我家流轉了7畝土地給公司,每年可獲得保底分紅2000多元,在公司打工每天還有80元收入,比以前自己種地劃算多了。”正在基地務工的楊豐村彎山組村民王正琴開心地說。
“何首烏又名野苗、蛇草等,性喜高溫高濕,生長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上,具有補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補肝腎等功能,是一種常見且功能多樣的中草藥。”梁鵬介紹說,何首烏的根是名貴中藥材,葉可以制作成何首烏菜和加工成何首烏茶葉,邊角料可以供應給附近的養殖場作為飼料,養殖場又將牲畜糞便作為肥料提供給何首烏基地,實現循環利用。
梁鵬告訴記者,為了充分發揮何首烏“全身都是寶”的經濟價值,公司引進了一條制作何首烏茶的生產線,每天可生產何首烏茶500斤左右。同時,公司還引進了制作何首烏菜的加工工藝。記者在制作車間看到,十幾桶何首烏菜正在發酵制作中,空氣中流動著一股淡淡的中藥味道。“我們制作的何首烏菜已經申請了商標,何首烏茶葉的商標申請也正在進行中,這些產品遠銷省內外,廣受好評。”
“下一步,我們將引導周邊老百姓自己種植何首烏,公司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并按照市場價格回收。”梁鵬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農戶種植傳統農作物,每畝收入在600至800元之間,除去肥料、農藥和勞務,所剩無幾。而改種何首烏,3年一收成,每畝收入可達12000至14000元,平均每年每畝收入在4000元以上。”
據了解,1200畝何首烏3年后收成,貴合公司將拿出利潤的5至10%,無償為楊豐村的193戶貧困戶發放扶持資金,帶領大家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