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掛滿了楊梅果實
現在正是吃梅子的時節。宜賓最大的規模化楊梅種植基地的楊梅樹早已掛果,成熟的楊梅已經紅里透黑。其實,宜賓并不是楊梅的原產地,那么它是怎么被引進的呢?
昨日,記者乘車不到半小時就來到翠屏區趙場街道建設村15組,見到了半山坡上掛滿果實的楊梅樹和他的主人李毅。原來,就是他將楊梅引入宜賓的。李毅的基地叫金坡家庭農場,約300畝,5000株楊梅樹密密麻麻地生長在佛現山公路3號彎道旁的半山腰。
據翠屏區農林畜牧局副局長顏飛介紹,這是宜賓比較成功的楊梅引種本土化案例。
酒商化身農場主大膽嘗試外來品種
李毅原來是一個酒商,由于熱愛大自然,向往田園式的生活,2003年,他開始著手準備進入林業市場。
李毅發現,當時宜賓市場上還沒有楊梅,而在浙江一帶,楊梅市場前景很好。宜賓趙場七星山的海拔高度,正好適合楊梅生長,于是,他開始尋找合作伙伴。機緣巧合,他遇到了李亮西,與茶葉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李亮西在2004年的一天,突然就想換換其他來嘗試下。
兩個人就這樣成了合伙人。2003年,他們選購了13株楊梅樹苗試種。2007年,這13株樹苗第一次掛果,“味道酸甜酸甜的,用秤稱了下,一顆果子都有50克左右。”兩人陸續在2005年、2006年分別買了120株、1200株楊梅苗。2011年,楊梅園迎來了第一次大規模掛果,平均一株就能收30-50斤楊梅,當年的收入就過萬。李毅說,前前后后,農場種了約6000株楊梅樹,最終存活了約5000株,總共投資約600萬元。
智囊團出主意豐產期能達12萬斤
天有不測風云。2013年,一場大雨把兩人下懵了。為了盡可能地將損失降到最低,他們找來了當地林業部門的技術人員來幫忙。在“智囊團”翠屏區農林畜牧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他們將一些尚好的楊梅收起來做楊梅酒,味道同樣甘醇。
嘗到了智囊團的“好處”,兩人信心大振,在接下來的楊梅栽植過程中,只要一遇到問題,他們立馬就會想到請智囊團上山幫忙解決。
除了當地林業部門,李毅每年都會邀請浙江的相關專家到農場指導,派員工外出學習技術。
“和城里幾元一斤的外來楊梅相比,這個楊梅更甜,更新鮮。”李毅說,如今宜賓市場上出售的楊梅基本來自云南,運輸至少需要3天,影響了楊梅的新鮮度,“目前,我們種植了兩個品種的楊梅樹,水分足、口味田、個頭大、更新鮮。”
楊梅樹開始逐步掛果,預計今年楊梅產量能達到2噸左右。李毅說,這才剛剛開始,2-3年后,當楊梅樹達到豐產期時,整個農場楊梅總產量能達到12萬斤左右。
不到市場上售賣以體驗式采摘為主
在楊梅林里,兩人修建了一座古樸的四合院,院子里的小池塘里,荷花開得正艷,閑暇的時候,李毅總會坐在院壩的竹藤椅上,品品茶,看看書,研究李莊文化。偶爾有客人來時,他也會忙著招呼。在李毅的心中,種植楊梅就像山上的生活一樣,要耐得住寂寞。“農林業要見到成效,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如今已經13年過去了,雖然農場還沒有盈利,但仍然很喜歡這份事業。”
目前,由于產量不高,李毅的農場并沒有對外接待太多的客人,楊梅價格也控制在20元每斤。他說,未來,農場將持續提高接待能力,楊梅不會大量拿到市場上售賣,主要以體驗式采摘小鮮果為主,讓前來玩耍的市民既能品嘗新鮮的楊梅,又能體驗采摘的樂趣。
據了解,農場里除了楊梅,楊梅林下到處是散放的雞仔,旁邊的山地里還種植了藍莓、桃子、獼猴桃等其他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