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浪縣萬泉鎮霍李村是遠近聞名的蔬菜村,最近幾年,隨著蔬菜產業“滾雪球”式發展,霍李村成了莊浪名副其實的蔬菜“碼頭”。
走進霍康寧的蔬菜大棚,里面黃瓜枝繁葉茂,幾個婦女正忙著給黃瓜掐蔓。
撥開黃瓜葉子,霍康寧指著細細的黃瓜娃兒讓記者看。他說菜棚里現在主要是甜瓜、黃瓜,夏天甜瓜、黃瓜摘了就栽西紅柿。1個塑料大棚一年兩茬菜,純收入大概1萬元左右。如果是溫室,只要務作到位,一年掙7萬元不成問題。
今年46歲的霍康寧是霍李村的蔬菜大戶,現在有8個大棚,1座溫室。以前,霍康寧一直在內蒙、新疆等地打工。為了照顧老人,2004年,他跟著村里人務作蔬菜,并承包了1座溫棚。沒想到第一年就掙了1萬多元,比打工強了好幾倍。嘗到種菜甜頭的他,開始在家專心務作蔬菜,到2012年,他的菜棚發展到26個,并在全村第一個建起了蔬菜專業種植合作社,從事技術指導和銷售服務。
其實在霍李村,像霍康寧一樣,年菜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種菜戶不下30戶。
霍李村有很長的種菜史,過去,這里的農民一直按照老輩人傳下來的方式種植蔬菜。蔬菜不僅產量低,效益也不好。后來,在縣上農技人員的指導下,霍李村人改變了種植方式,更換了品種,發展起了設施蔬菜。設施蔬菜的推廣,大大提高了蔬菜產量,村里蔬菜發展很快。那時,在莊浪縣城,市場里滿是霍李村的賣菜車。但畢竟市場有限,菜一茬子下來往往賣不出去,最后只能賤賣。蔬菜產量增加了,農民還是掙不上錢。
為了打開蔬菜市場,改變菜農單打獨斗的局面,2011年,霍康寧聯合幾個蔬菜大戶,成立了康寧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過幾年的發展,先后吸納社員70多名。合作社除了統一采購農資、統一技術指導和培訓外,還有專門從事銷售的人員。客商一來,不僅滯銷的問題解決了,菜也賣上了好價錢。
在村黨支部的大力支持下,霍李村“黨委抓基地、支部加協會”的黨建模式,有效地把村黨支部“引”的作用與協會“帶”的作用結合起來,促進了霍李村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蔬菜專業合作社增加到4個,蔬菜規模達到1100畝,其中溫室87座,塑料大棚570座。蔬菜遠銷西安、寶雞、寧夏、西寧等地,霍李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和蔬菜“碼頭”。
霍李村黨支部書記霍志雄告訴記者,設施蔬菜是一種產值高、見效快、避災性好的高效產業。去年霍李村蔬菜總收入達到1800萬元,人均蔬菜收入達1.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