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省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韶山灌區灌溉了7個縣(市)區2500平方公里內100萬畝農田,保障了沿渠城鄉居民用水和10多家大中型工礦企業的生產生活用水,其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5139,排名全省灌區第一位。在韶山灌區建成通水50周年紀念日前夕,記者來到韶山灌區,親身感受“紅色水渠”中蘊藏的偉大精神。
近萬公里渠道、186公里長的干渠、26座渡槽、10處隧洞……1965年7月開始,在時任省委書記處書記、副省長華國鋒同志帶領下,10萬建設大軍從四面八方趕來,經過10個月艱苦卓絕的奮斗,完成了引水壩、總干渠、北干渠主體工程,韶山灌區于1966年6月2日正式通水。
“那種奮斗精神,真叫氣壯山河!”韶山灌區工程管理局原局長曾紀鑫回想起當年的建設場景依然激情滿懷。他說,那時候沒有什么機械設備,硬是肩扛手提,搬走了一座座山包,填平了一條條溝壑,架起了一座座渡槽,鑿通了一個個隧洞。
韶山灌區建成50年來,幾代灌區人堅守山野,守水護水管水,甘于寂寞清貧,將灌區精神代代傳承。2013年夏天,我省遭遇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一次干旱。為了保障農田灌溉,管理局局長袁建明帶領干部職工下到灌區一線,頂著烈日協調矛盾、科學調度,幾天幾夜幾乎沒合過眼。最終,在連續50多天未下雨、蒸發量創歷史同期極端值的惡劣天氣下,保障了灌區農田灌溉用水和晚稻搶插,還向長沙市岳麓區緊急輸水。
灌區五十載,精神代代傳。韶山灌區還涌現出許多感人的先進人物。有扎根灌區32年,生命最后一刻還堅守崗位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韶山灌區洋潭電站原站長李建文;有10余年如一日天天上渠巡查,與農民親如兄弟的渠管員田建明;有身患胃癌,仍堅持在抗旱一線的老職工易建高……他們用自己的作為,詮釋了韶灌精神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