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飼料原料論壇于近日在安徽合肥舉辦,業界一線的采購“首席執行官”在論壇上暢所欲言,憶心酸,談心經,樂分享,為我們勾勒出了飼料原料采購的大致輪廓。
“飼料之王”玉米
玉米是“飼料之王”,是復合飼料的最主要原料。谷實中以玉米的有效能值最高,是畜禽主要的能量飼料,通常可占到飼糧總量的50%~70%。飼企的原料采購不能不提及玉米,但近年來玉米價格的波動卻讓飼料企業難以釋懷。
目前,玉米仍處于高庫存的水平,國家庫存總量達到2.7億噸,超過了一季玉米的總產量。“雖說今年玉米播種面積要調整2000萬畝以上,但對于增量來說,總體減少1500萬噸~1700萬噸,今年整體玉米消費或在1.8億噸左右,一年結余仍有4000多萬噸。”中國玉米網信息研發中心總經理王寶全分析,玉米供需趨于平衡需要兩到三年。
巨大的玉米庫存需要消化,而消化會給市場以比較大的壓力。王寶全稱,目前2013年的臨儲玉米還有約6000萬噸,明年就要變成陳化玉米,2012年還有1000多萬噸的陳化玉米,去庫存對于市場價格肯定會有一定的影響。現在進口的高粱大麥的價格是每噸1500元~1600元,因為能量的問題,折成玉米每噸1700元~1800元,與國家出庫的玉米價格基本吻合。他認為,后期國內玉米價格會長期穩定在目前水平,不會波動太大。
王寶全稱,飼料企業未來的采購成本會受到玉米價格波動的影響。如何將影響降到最低?他建議,飼料企業一是需保證安全的庫存;二是多元化采購;三是采用期現貨采購結合方式去對沖可能發生的價格風險。
永安期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石春生則表示,玉米采取價補分離,市場化運作后,價格波動會是常態,甚至有可能出現斷崖式下跌,然后急速上漲,企業需要做好風險管理。
對此,鐵騎力士集團采購總監周建川感觸頗深,“最近是最沒方向感的時候。”
周建川說,在去產能去庫存過程中,玉米價格一定會下降,這一段時間貿易商手里沒有糧源,糧源都在國家手里,是典型的政策市,要去掉產能,一方面是調面積,一方面是擋住進口。在進口上,隨著時間的延長,儲存3個月以后玉米營養價值會隨之降低,目前國內已存了兩年多的玉米,得比高粱價格每噸低100元,營養價值才是持平的。在此過程中,國家是否會通過降價去擋住進口,企業都在觀望。
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大宗原料采購總監段立國表示,去庫存由中儲糧操盤,目標是降30%庫存,預計會分步走,可能在兩年時間內完成。目前在進口替代上,國家將進口量壓縮了近50%,進口進不來,只能逼著飼料和加工企業接著用玉米。
對于玉米價格,段立國則認為,大家都說降價去庫存,但也有可能是漲價去庫存。因為如果降價去庫存的話,企業都會被動地等,現產現用,什么時候降得更低我越買。
談及今年玉米價格的波動時段,遼寧禾豐牧業股份有限公司采購總監孫利戈分析,今年9月份以后的玉米價格,取決于國家今年到底給新玉米種植補貼多少錢,但是到現在也沒有明確的說法。9月份之前,國家說了算,臨儲玉米多少錢放,市場控制和進口監管到什么程度,深加工給什么樣的政策和補貼,預計9月份之前的價格和目前的價格差不多,上漲的空間不大。
原料采購模式飼企各行其是
2015年,在飼料原料采購模式上,一些公司進行了新的探索實踐,諸如采購策略與業務執行權限、引進信息處理系統、專注行情研發以及開拓聯合采購等模式。
大宗原料采購開始走向集中采購
2015年是大北農大宗原料采購的元年,雖然10年前大北農就完成了核心料的統一采購,但大宗原料卻是分散和區域性的。段立國坦言,目前他們也在不斷學習,創新采購做起來很難。
“這個過程很痛苦。不僅需要總部強大的研發團隊,也要有風控能力和底下的配合,都在摸索中。”段立國表示,因為主要以豬料為主,教槽料對于高檔玉米在東北地區非常難采,因為霉菌毒素要求非常低,所以有特定的區域。但經過近年的發展,大北農培養了一批原料客戶,這種客戶提供的量大型集團不夠用,小客戶不一定做得了。但他的判斷是,近兩年東北做玉米貿易不做臨儲日子很難過,能活下來的就很不易。
將采購策略和業務執行分開
2015年,江西正邦集團將采購及行業分析、審批和業務分開,采購策略權限在集團,業務權限下放到片區。
“便于經營溝通,技術生產和銷售的聯動,同時利于改善區域市場金融的策略性。行業集中分析和集中審批便于準確地預判快速地決策。”該公司總裁助理李快榮稱。
“這兩年,包括今年,在原料采購上做了一系列過程化考核,包括溢價和品質要求。公司鼓勵去做,按季度獎勵采購最高6萬元,最低6000元,按季度兌現。”李快榮說,將金融、訂單、業務層面放在片區,便于分、子公司總經理以及片區總裁一起溝通,而定策略在集團層面集中,分工明確。選擇什么樣的供應商、怎么去做就是片區分、子公司經理的權限了。
用信息化手段帶動采購效率提升
廣東海大集團是業內較早開始進行集中采購的企業,集采始于2003年。
該集團采購總監助理黃潔筠表示,目前已開始運用大采購系統,實現供應鏈上的延伸,采購不僅是采購,而是做供應鏈。
“這得益于三四年前的信息化改革,我們引入了德國的SAP系統。這對傳統企業的改變是自上而下的,作為采購部門,我們需要接受痛苦的過程。”黃潔筠說,目前原料來源非常多,物流成本很大。利用新系統,公司在2013年成立專門物流部門,近兩年又搭上了互聯網大數據的快車道,包括港口、費用、全國各地的海陸空費用算得很清楚。“這是供應鏈探索的開始,也是采購的創新。系統能實現移動辦公,提升效率,為團隊追求高效提供了基礎。”
探路聯合采購
“我們逐步在行情研發、數據分析、投資策略管理上下功夫。雖然做了多年的集采,但去年分公司投策的統一管理,取得了不錯的效益。”鐵騎力士集團采購總監周建川說。
據了解,目前鐵騎力士已和相關企業開始進行聯合采購,一起下單做大訂單,同時包括上下游合作。可見,業內正在試探聯合采購的模式,以實現大宗原料數量上的優勢,增加議價權。
對于聯合采購模式,輔音國際董事長趙明稱,按正常來講,如果做了期貨,運作得很好,聯合采購只是增加量的問題,況且一些大企業量已經很大。聯合采購改變不了供給和需求的問題,只是合在一起買而已,但也阻止不了基金炒作對原料價格的拉抬和打壓。
禾豐牧業董事長金衛東則表示,企業間聯合采購只能是暫時的,長久來看,企業彼此是對手,這種聯合是脆弱的。
國際化采購需要越挫越勇
新希望六和作為業界較早開拓國際采購業務的企業代表,在國際化采購上也遭遇了不小的打擊。
“比較痛苦的是,去年進口原料買了一部分,雖然預測到大事不好,左控右控,但是體量絕對值不小,在大宗原料斷崖式下行的趨勢下,遭受了不小的損失。”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采購中心總經理王建東心有余悸地說。
為加強公司在主營飼料業務板塊的核心競爭力,布局全球原料具有戰略互補優勢的區域,2015年12月新希望六和入股美國藍星貿易集團有限公司,投資8億多元,占美國藍星公司增資后總股權的20%。
此外,新希望六和2015年年報顯示,從2016年開始將以新加坡公司為基礎,打造海外商貿中心與投融資中心,在新加坡平臺上積極開展國際性原料集中采購、海外直接融資、供應鏈金融、以及原料采購風險管理業務,減少海外風險。
“飼料原料國際化進程雖然有很多問題,但發展趨勢沒有改變。”王建東堅信,必須在原料優質資源國家和優質的供應商結成戰略供應商,才能在未來復雜市場和政策環境下生存。但沒有一個方案可以適合所有的企業,各企業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蹚出自己的路。
王建東建議,未來風險管理要放在首要的位置。目前的國際采購,我國包括像8000多萬噸的大豆合同都是賣方合同,賣方條款,不可更改,需要把控質量風險和價格風險。
“而風險的產生是基于判斷的不準確。沒有風險的決策,都是基于一定的判斷,大家都作出了買的決定時,不該漲的也漲了,判斷的過程本身就有思維的漏洞。”金衛東向記者補充。
正視期貨價值投機心態要不得
“按照我們統計,目前玉米期貨采購占總量不到20%,豆粕稍微高一點,參與度比較成熟,約占80%~90%。”石春生稱,從國內目前玉米期貨來看,成交量創歷史新高。“企業如何把期貨與現貨采購、庫存管理、預期銷售結合起來,是企業轉型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手段。”
飼料企業采購創新核心是價格。石春生認為,因為前期一直國家托市,飼料主要原料玉米價格不敏感,不遠的將來,一些企業對另一些企業的采購和銷售會更看不懂。
“這個價格不應該賺錢,為什么別人還采購,這個價格賣出去應該不賺錢,為什么別人還在銷售。”石春生構建了一個未來飼企應有的狀態,即期貨和現貨兩條腿走路。“期貨市場是真金白銀壘出來的真實價格,最后向產業回歸,不是政府指導價,也不是猜測。期貨融入采購銷售是大趨勢,但行業需要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
期貨采購量超總采購量兩成的海大集團黃潔筠介紹,他們主要用期貨進行套保規避風險,但套保怎么操作企業之間是千差萬別。
對此,輔音國際董事長趙明告訴記者,目前期貨市場投機的氛圍太濃,最近幾年,豆粕所有的原材料完全被基金操控,這種投機,會讓所有的判斷失誤,本來不該漲的卻漲了,而對于基金操控來源卻搞不清。
“忽然之間,所有期貨,無論鐵礦石還是農產品都瘋漲,這是基金行為。比如,我們最熟悉的豆粕,整個需求量本沒有增加,供給量非常之大,短時間內卻從每噸2300元就漲到2710元,沒有想到會上漲的卻漲了。”趙明反問,大企業做期貨不做投機只做套期保值,在大的浪潮里,哪個企業能做到?很難。他稱,近一段時間做空的都虧了,而且是爆倉。
金衛東也持審慎態度:“期貨工具的使用需要約束自己的欲望。這個工具具有規避風險套期保值的功能,也有逐利的功能,很少人能做到只堅守一點而不越雷池。”
“通過套期保值規避風險比較保險,做得好,比賣飼料賺錢。期貨工具,誰能百分之百做到無風險,要是能做到,幾百萬元就能變幾個億了。”武漢一家飼料企業的采購經理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