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李曉萍都會拎著菜籃子,走進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縣城的雅釵市場一樓菜攤。她幾乎不問菜價,徑直挑出要買的各種蔬菜。“白沙的菜價很平穩,不用問價就可以選菜了。”李曉萍說。
近年來,白沙從源頭著手健全菜價形成機制。白沙縣副縣長邢詒儀介紹,該縣籌資建立600多畝長年蔬菜供給基地,還發動農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種植蔬菜,牙叉、七坊、邦溪等鄉鎮不少農戶自家的零散菜園,除了自給,還拿出一部分運到菜市場出售;節慶前及時約談各菜市場負責人,加強菜市場管理;推行菜價直接補貼和攤位免費制度,引導更多菜農直接進城賣菜,既保障供給,也化解農民“賣菜難”。
牙叉鎮臨高村菜農李玉梅在雅釵市場經營一個菜攤,她每天賣菜毛收入大約200元。當地工商部門不對她收取任何費用,除去運費、種子錢、農家肥等成本,她每天純收入達150元。
在白沙縣平價市場,牙叉鎮的符躍博經營著一個豬肉攤點,每個月能領取4000元補貼。“因為有政府發放的補貼,我攤點上的豬肉,基本上是按成本價銷售。”符躍博說。白沙縣平價市場負責人曾獻芳說,該市場共有200多個攤位,大部分攤位由低收入群體經營,全部免除攤位費,并允許他們在進貨價格基礎上適當加價,因為蔬菜和肉食品在運輸經營過程中,存在水分揮發和損耗,但最終售價仍低于市場平均價格。據統計,從2015年7月白沙縣平價市場運行至當年12月底,地方財政共為免費攤位經營者直接補貼113.86萬元。據悉,白沙縣還要求平價市場管理方對經營者每天進行入市簽到銷售。經過多次測算規定每個攤位的入市量,要求該市場每天供應蔬菜不低于80斤,肉食品不低于100斤,確保貨源充足。
白沙縣縣長胡翔說,小小菜籃子,擔著大民生。抓住重要節慶時點提前調度和供給,穩定菜價、保障供應,是縣委、縣政府各項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介紹,從今年起,白沙縣將考慮在村委會一級建立長年蔬菜基地,繼續確保充足的菜源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