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池塘的螃蟹最近就可以捕撈了,要撈螃蟹,頭天晚上就得下網,晚上螃蟹會順著地籠爬進來,我們把地籠扎緊,螃蟹就出不去了…….”定陶縣冉堌鎮北陳樓村養殖大戶聶元軍指著眼前的池塘說。
今年32歲的聶元軍,原來在招遠打工,進行海上養殖扇貝工作,頭腦靈活的他想著為什么自己不能回家搞養殖呢,于是積累了一定經驗后,他開始返鄉考察。經過多方考察,他看中了北陳樓村的5個大水塘,這是修高速公路時取土后自然形成的水坑,水質好,而且還瀕臨公路和高速路口,交通非常便利,而且周圍還有一片林地,環境非常好。于是他找到村支部書記陳建華商量承包這5個水塘搞養殖,村里非常支持他的做法,于是他以每年5萬元的價格把這167畝池塘和31畝的林地承包了下來。
水塘有了養殖什么呢,經過周邊考察,和對水質的研究,聶元軍決定養殖淡水蟹,當地也稱為河蟹,屬于海水育苗,淡水養殖的一種螃蟹,比大閘蟹能提前一個月上市,銷路很好,而且定陶縣還沒有養殖此類螃蟹的,按照聶元軍的話說,他要做定陶縣養殖螃蟹的“第一人”。
由于螃蟹很難養,易生病,成活率也不高,再加上是第一次養殖,聶元軍先試著養殖了40畝,從上海引進了6萬余元的優質螃蟹苗。雖然聶元軍有少許養殖經驗,也懂些技術,而且還很用心,但螃蟹仍然出了嚴重的脫殼死亡現象,他心急如焚,馬上從河南高薪聘請了技術指導員,加強對螃蟹疾病的日常防治,將損失控制到了最小。在他的精心飼養下,他的螃蟹成活率達到了70%以上。
“這些都是吃小麥玉米長大的綠色河蟹,飼料是我自己配制的,沒有任何添加劑,無污染、無公害。”聶元軍指著一大袋飼料對我們說,“平時都是早晚各喂一次料,現在每天喂300多斤小麥玉米,半個月后是生長旺期,每天要喂500斤左右,螃蟹從投苗到捕撈約需6個月,等到捕撈的時候3兩重的就能賣到20—25元/公斤,越重價格越高,刨去成本,保守估計每畝收益2000余元。”聶元軍高興地說。
在采訪中,我們發現在其它4個水塘,聶元軍主要養殖了草魚、鯉魚、花白鰱等“四大家魚”,配置了喂魚機、供氧機等設備,一次性投放了價值23萬元的魚苗,現在大多都長到了2公斤重,經他估算,這3.5萬公斤的魚又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頭腦靈活的聶元軍不僅局限于水產養殖,他在水塘旁邊的31畝的楊樹林里,建了一座寬敞的棚子,散養了3000多只柴雞。“這些野生放養的柴雞不容易生病,好養活,而且肉質好,非常好銷售。”聶元軍說。
167畝的水塘養殖場,31畝的林下養殖,讓聶元軍萌生了一種大膽而富有創意的想法。“我想創辦個生態園,現在養殖雖然行情不錯,但是風險也大,唯有辦生態園,吸引城里人來才有賺頭。”來這里,可以休閑垂釣,吃飯主打柴雞肉、蟹肉、魚肉等健康食材。現在聶元軍已經忙完了生態園的前期綠化。“我有這些立體農業資源,一定能發展起來。”聶元軍對現代立體農業休閑生態園的未來充滿了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