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浙江嘉興秀洲區農經局獲悉,今年1至4月,全區農藥使用量同比減少7.2噸,“十三五”期間農藥減量工作開端良好。
實施農藥減量是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助力“五水共治”的重要措施。近年來,秀洲區全面實施農藥減量工程,從源頭上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和用量,保護農田生態環境。
數據顯示,2015年秀洲全區農藥使用量比2012年減少40.3噸。農藥減量的背后是秀洲區開展統防統治與利用綠色防控技術的支撐。
自2008年開始,秀洲區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形成了“統一時間、統一用藥、統一機械防治、統一技術、統一防治效果”等標準化操作規范。
“簡單來說,統防統治就是對農業生產中某種普遍發生的蟲害或病害實行統一的達標防治,以減少防治次數與農藥使用量。”區農經局植物保護站負責人陶獻國說。
據統計,2015年秀洲區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面積達到10.6萬畝,占水稻面積的45.1%。普通農戶病蟲害防治平均4.2次,而統防統治區域平均3.4次,每畝農藥使用量減少112.7克。
綠色防控技術也在減少化學農藥次數和使用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王店鎮農友植保合作社就嘗到了綠色防控技術的甜頭。
據該合作社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殺蟲燈、性誘劑、種植蜜源植物等綠色防控措施,2015年水稻病蟲害全季平均用藥只有2.2次,每畝農藥使用量減少了221.4克。
“殺蟲燈屬于物理防治,性誘劑屬于生物防治。”陶獻國介紹,綠色防控技術是一項綜合治理技術,包括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態調控等,有效降低田間害蟲發生基數。
在不得不使用農藥的病蟲害防治中,秀洲區引導農戶盡量多選用生物農藥和生態農藥,全區高效、低毒、低殘留生態農藥使用率達90%以上。
專業化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技術的單兵作戰,也在向融合作戰轉變。2015年秀洲區統防統治綠色防控融合面積4.5萬畝,水稻平均用藥2.5次,每畝減少農藥182.3克。
對癥下藥方能有效減量。為促進農藥使用的減量增效,秀洲區在成立區測報站的基礎上,根據區域和產業帶分布,建立了王店螞橋、洪合泰石橋等5個監測點,實施定人定點定時監測梨樹疫病、葡萄根瘤蚜等檢疫性病蟲。
“一心多點”的病蟲監測預警體系不斷提升著秀洲病蟲害監測的有效性。據統計,秀洲區病蟲監測短期測報率準確度98%以上,中長期測報率準確度90%以上,為農藥減量工程奠定基礎。
今年秀洲農藥減量工程還將向用戶端延伸,通過實施廢棄農藥包裝物回收工作,實行統一回收,專業化處置,力爭回收率達85%以上,無害化集中處置率達100%,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推動“五水共治”工作的深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