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麟海蔬果專業合作社的菜地里,青菜的收購價眼下已經跌到了一斤六七毛,而就在月初,收購價還一直在2.3元的高位徘徊。
從年初到4月上旬,各地菜價一路攀升,然而何麟海卻一直被不安的情緒所縈繞,總擔心漲得越高,跌得越狠。果不其然,4月中旬開始,杭州的菜價迅速回落,許多葉菜的收購價甚至跌破了成本價。
幾家歡喜幾家愁。菜價回落,讓家住杭州城區的“馬大嫂”張阿姨長長舒了口氣。她終于不用再因為菜價上漲而掐算著過日子了,可也還是有些擔心菜價再次反彈。
一輪大起大落之后,菜價風波似乎就此平息。然而,一場有關蔬菜供給的“頭腦風暴”也在菜農、政府部門、農業專家中掀起。他們都在尋找一個答案:如何才能在菜農和“馬大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保住菜農的利潤,又讓馬大嫂們的菜籃子更好提?
菜農:
避免波動保增收
菜價大起大落,菜農直呼“賺錢難”。然而,也有一些菜農另辟蹊徑,從銷售環節找出路,嘗試規避菜價波動的風險。
在慈溪主城區,寶綠蔬菜專業合作社經營著3家直銷店,如今已是風生水起。因為是基地直供蔬菜,這里的菜價普遍比超市、農貿市場便宜兩三成,深受周邊社區里的居民歡迎。
“我們這里賣的蔬菜,都是自己的蔬菜基地生產的,每天清晨采收了就立馬送來!”合作社負責人沈忠寶說,直銷模式省去了批發商的中間環節,菜價更便宜,比如農貿市場里的橄欖菜現在要賣2元一斤,在他的店里只要1.5元。“市民得了實惠,我們農民也能多賺點,一舉兩得。”
越來越多蔬菜大戶正加入到直供直銷中來。據統計,僅杭州,目前已累計設立直供直銷網點144個,過去五年間全市直供直銷量增加了16.5萬噸,年均增長超過三成。省農業廳有關專家介紹,近年來,杭州、寧波等地通過項目引導、政策扶持,已形成農超、農校、農社、農居對接的“菜籃子”產品直供直銷新模式。
菜農對銷售模式的創新并不止于此。在蕭山,蔬菜種植大戶鐘水良有著自己獨特的“菜園新玩法”——在蔬菜生長期就像期貨一樣,按畝預售,提前鎖定收益,規避菜價波動的風險。
這幾天,正是包心菜采收上市的時候,但收購價卻連連下跌,然而鐘水良卻絲毫不擔心。原來,早在一個多月前,他就已經按每畝3000元的價格把種的包心菜預售了出去。“這樣一來,采收、銷售的事自然都由買家去操心。”他說。
鐘水良算了算,除去種子、化肥、土地租金等成本約1900元,每畝他至少能凈賺1100元。“這樣,我這2000多畝的蔬菜基地一年也能進賬兩三百萬元。”他說,雖然利潤不算高,但勝在旱澇保收!
如今,在蕭山、余杭等地,不少規模蔬菜生產基地紛紛試水這種預售模式。菜農們借此規避市場風險,不再受菜價波動沖擊,可以更專心地從事生產。
政府:
擴建菜園穩菜價
菜價大起大落的背后是供需關系的變化。“因此,穩菜價的關鍵還是在于保供應。”省農業廳首席蔬菜專家楊新琴說,只有把“菜籃子”牢牢地挎在自己胳膊上,才能避免菜價大起大落。“而這也正是浙江各地農業部門一直致力在做的事。”
“5年前,杭城‘馬大嫂’的菜籃子里,每10棵青菜就有4棵是‘外援’,只有6棵是產自杭州本地。”杭州市農業局農作務處副處長鄭軍輝介紹,如今,杭州的蔬菜自給率不斷提高,更多的“青菜”從杭州的地里生長出來,僅有兩成的葉菜是從外地運來的。
這一變化的背后,是杭州農業部門為提升蔬菜自給水平,大力發展“菜籃子”基地建設。鄭軍輝介紹,杭州市民素來對新鮮葉菜有消費偏好,而葉菜又具有不耐長距離儲運的特性,因此發展葉菜生產功能區一直是杭州“菜籃子”建設的“重頭戲”。
據了解,2011年以來,杭州共建成市級“菜籃子”基地425個,面積13萬畝,其中葉菜生產功能區1.1萬畝。由此,杭州主城區蔬菜自給率由2010年的40%提高到目前的60.1%,葉菜自給率從60%達到80.2%。
一邊發展“菜籃子”基地,一邊也需要保障菜農的利益,避免“菜賤傷農”。為此,我省啟動了蔬菜政策性綜合保險試點工作。杭州率先根據基地規模和常年葉菜種植面積,擇優確定24家市級葉菜生產功能區開展了蔬菜政策性綜合保險試點。
這些基地累計投保大棚鋼架1623畝,露地蔬菜853畝,保費共計313多萬元。其中,杭州市級財政補助246.4萬元,菜農們只自繳66.7萬元。
面對極端天氣,這頂“保護傘”屢屢發揮作用。目前,已有超過四成的投保基地獲賠,累計獲得賠付金234萬元。
專家:
菜肉價比看走勢
經過一輪上漲,眼下菜價已進入回落通道。然而,有農業專家從生產供給的角度分析:隨著經濟發展、人們購買力提升,菜價逐漸走高是必然趨勢。“同時,菜價肉價比也將逐漸縮小。”該專家表示,這一點在不少國家已經得到印證。
對此,記者電話采訪了日本、澳大利亞等地的華人,試圖從他們的口中了解當地菜價以及菜肉價格比。
在東京的江戶川區,寧波姑娘沈臻已經在日本生活了六七年,對當地菜價堪比肉價的現象已習以為常。4月22日,她來到沃爾瑪超市采購蔬菜,這里的菜價在當地算是相當實惠的。逛了一圈,她買了3個中等個頭的西紅柿312日元,8棵青菜416日元,共計728日元,約合人民幣42元。而她買了一盒320克的豬肉,卻只要334日元,約人民幣19元。
同樣,在澳大利亞悉尼,菜肉價比也相對接近。來自山東的穆旭立告訴記者,在他家附近的市場里,一棵大白菜的價格是1.69澳元,約合人民幣8.5元,而一斤普通的豬肉大概也只要4澳元左右,約合人民幣20元。
“國內的菜價肉價比也將逐漸呈現出相近的趨勢。”省農機局副調研員竺錫雅分析:與畜牧業不同,浙江乃至全國的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目前仍然低下。而且,目前蔬菜自動化機械的應用大多仍處于試驗示范階段,距離大面積推廣還有差距。因此,人工成本仍將會是今后一段時間內制約蔬菜生產的最大因素。
同時,人工成本和土地租金節節攀升,菜價自然要水漲船高。據杭州市農業局調查顯示,在蕭山、余杭等地的蔬菜規?;?,人工成本已占總生產成本的四成。在衢州,由于人工等成本上漲和菜價長期低迷,當地約七成蔬菜生產規模主體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狀態。
“總體而言,目前國內的菜價仍相對較低。”有關蔬菜專家認為,大家應該理性看待菜價的合理上漲。“畢竟,菜農的生產、生活成本都在不斷上漲,只有確保了菜農的利潤,才能最終保障蔬菜供應,避免菜價的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