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靜寧縣古城鄉西岔村村民張永紅以14000多元的價格賣掉了家里的一頭牛。老張拿著一沓子百元鈔票,高興地說:“不用出門打工,在家養牛一樣能掙大錢。”
古城鄉西岔村境內溝壑縱橫,自然災害頻發,因為是純山區,所以旱災尤為嚴重,加之當地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群眾生活一度甚為困難。
而全村惟一充足的資源就是2948畝耕地,歷來以種玉米、洋芋、紫花苜蓿等傳統農業和飼草為主。2012年西岔村有幸得到靜寧縣養護站的幫扶,該站根據西岔村的優勢特點,精準制定了通過發展養牛業帶動群眾致富的幫扶計劃。
如今養牛已成了西岔群眾的主導產業。和張永紅家一樣,村民張隨兵家養了12頭牛。他告訴記者,一年下來不出門,買幾頭牛就能掙個七八萬元。
張隨兵邊和妻子粉飼料,邊指著身旁堆積如山的玉米秸稈說:“有了這些,養牛就不怕了。等兩頭懷孕的母牛產下牛娃,家里就14頭牛了。忙是忙了些,但經濟效益真的好。”
“以前,家里老人多病,居住條件差,負債多,經常有人來家里催賬,那時候心里真不是滋味,現在通過養牛,我把房子翻修了,還買了四輪車跑運輸,生活好多了。”張隨兵說。
像張隨兵這樣通過養牛修了新房,買了新車的村民不在少數。目前,西岔村養牛戶占了總戶數的65%,存欄數為2319頭。
站在標準化牛棚里,村民常志忠指著一頭皮色光滑、個頭肥碩的牛犢高興地說:“你們看我家這頭夏洛來牛娃漂亮嗎?今年,兩頭老牛還會產新品種牛娃。”
據了解,該村為了增加經濟效益,大力引進夏洛來、梨木站、南得溫等喂養周期短、增肥快、經濟效益可觀的新品種牛。2016年,村上新增高標準養牛大戶20戶,新品種牛娃100頭。
村支書柳玉財當了30年的村干部,60多歲的他原本到了享清福的年紀,如今,卻到處為群眾奔走,爭取養牛資金,大力推廣養牛新技術。“我們要把滿山遍野的草,通過養牛,變成錢,讓大家過上好日子。”柳支書說。
柳支書指著村里6.4公里平坦的路告訴筆者,這條路是去年縣養護站幫扶修建的,它改變了村里過去無路可走的現狀,最重要的是能讓暢通無阻的汽車把牛運出山賣掉。
自從養護站與西岔村接對幫扶以來,該站干部楊文吃住都在西岔村上,認真地為村里制定各項發展計劃,爭取資金,組織群眾修路,壓排水管道,邀請技術人員培訓養牛技術……他告訴筆者,當初大家幫助西岔村發展養牛業脫貧致富的路子選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