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灌時節,在武城縣甲馬營鎮西堤口村麥田里,一排排整齊的出水口鑲嵌在一片麥綠之中,格外顯眼。“今年澆地可方便了,只要打開出水口,通過輸水管道,水就能直接流到麥田里。以前挖溝渠、拉管子,費事又累人,現在一個婦女就能完成,而且還少花錢。”4月21日,提起村里自己融資建設的灌溉項目,村民崔金廣說,“這多虧了村黨支部書記張希云想出的這個好點子。”
西堤口村有耕地1300畝,多年來一直沿用傳統的溝渠灌溉方式,由于地勢高亢,雖然緊鄰京杭運河,但運河水時斷時續,無法保證農忙時節正常灌溉。如果使用機井灌溉,耗資巨大。“灌溉問題一直是困擾甲馬營鎮農業發展的難題,尤其目前年輕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在這種情況下,甲馬營鎮積極引入小農水項目,但是地處運河河套里的西堤口村耕地并不在小農水項目實施范圍內。”甲馬營鎮黨委書記紀芳強介紹。
今年以來,武城縣開展了“業務單位學業務”活動,尤其對“互聯網+”、“PPP融資模式”等新理論、新概念進行專題學習。西堤口村干部通過學習,結合實際,對啟用民間資本解決群眾灌溉難題進行了探索。“在一次學習中,我了解到國家大力倡導利用社會資本建設基礎設施,我就想能不能也用這個方法,解決村里灌溉管道的建設問題。”談起最初的想法,張希云說。在甲馬營鎮黨委的協調幫助下,西堤口村把群眾需求、政府協調、資金大戶進行有機整合:村委會將灌溉經營權特許給資金大戶,由資金大戶出資鋪設管道,群眾繳費使用。
為規范運行,甲馬營鎮給這種灌溉模式設計了一套制度,比如,村委會對供水進行監督,投資方收費,每畝地價格原則上不超過小農水價格。在張希云的宣傳發動下,張希武、李光印等5位村民共投資20萬元,鋪設灌溉管道6000余米,每50米設置1個出水口,實現了千畝耕地灌溉管道全覆蓋。原來1300畝耕地灌溉需要1個月,今年通過管道灌溉,僅用了1個星期;而且在水源上,采用運河水、地下水雙水源供給,群眾在灌溉時可以根據水源量“自由切換”。
作為投資人,張希武覺得這個項目很好:“我種了20多畝地,今年不光自家澆地特別省事,而且還能給大伙兒幫忙,同時自己也增加了收入。”
目前,甲馬營鎮已在全鎮范圍內推廣西堤口村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