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春光明媚的一個清晨,在石林鹿阜街道阿烏村委會下趙公莊村,種植著大白蘿卜、鮮艷花卉、鮮食玉米的2400余畝平坦田地綠意盎然,村民周麗瓊忙著將成熟的大白蘿卜刨出土地,拍掉土礫打理好整齊裝筐,一筐筐搬上專程收購蘿卜的大貨車。今年是個好年景,從春節前到現在的兩批蘿卜,為她家帶來了10萬元收入。
近幾年來,下趙公莊村的大多數群眾和周麗瓊一樣,通過蔬菜、花卉種植鼓起了腰包,家家戶戶陸續建蓋新房,村民公共活動場所也開始建設,繞村而過的巴江河堤綠化、美化同步展開。通過產業讓群眾增收致富,繼而展開美麗鄉村建設,下趙公莊村展現出了一幅幸福、美麗的現代新農村圖景。
種蘿卜種出700萬收益
“今年我們村的蘿卜又白又大,賣相好,價錢賣得也好。”周麗瓊最近心里樂開了花。前段日子,她家種植的5畝蘿卜得到6.8萬元的好收益,加上春節前賣出的幾批,今年她家僅蘿卜一項,收入就超過了10萬元。近年來,下趙公莊村的大多數群眾與周麗瓊一樣,靠種植蘿卜、鮮食玉米、蔬菜花卉實現增收致富。
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的蘿卜,在中國民間素有“小人參”的美稱。每到冬春季,味道鮮美的蘿卜便成了家家戶戶飯桌上的常客,“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這句民間諺語道出了蘿卜的藥用價值。冬春季的蘿卜種植的周期短、產量高,地處石林母親河巴江河畔的下趙公莊村水源豐沛,靠近縣城交通便利,十分適宜發展蘿卜及其他蔬菜種植。幾年前,石林縣農林局把國家農業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項目安排在了下趙公莊村。經過幾年發展,下趙公莊村建立起了蘿卜示范種植基地達550畝,并帶動全村種植蔬菜2400畝。“蘿卜種下后3至4個月就可以采收,畝產可達到8至12噸左右。”石林農林局農科員趙樹生說。如今在下趙公莊村,在農技人員的指導和幫助下,以蘿卜為主打產業的下趙公莊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蘿卜村”。據統計,目前下趙公莊村的蘿卜年產量達到6000噸以上,產值達到700余萬元。每天10余輛省內外的運菜貨車來來往往,至少有100噸新鮮的大白蘿卜從下趙公莊村流向省內外蔬菜市場,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
下趙公莊蔬菜種得好、效益好,關鍵在于暢通了銷售渠道,讓群眾不愁銷路。在趙樹生的手機里,保存著省內外60多位蔬菜經銷商的聯系方式,經過多年合作,趙樹生搭建起了農戶和經銷商之間,從田間地頭直通市場的銷售通道。每當農戶有什么蔬菜需要銷售,趙樹生便會提前聯系經銷商,商定好蔬菜的價格、規格,經銷商調派貨車直接開到田邊收購,趙樹生也會提前根據市場需求和行情,向群眾提供種植品種、規模調整的合理建議。“有了趙師這個‘經紀人’牽線搭橋,我們只用一心種出好品質的蔬菜、花卉,不用像以前一樣愁銷路。”又賣出一批蘿卜的周麗瓊笑呵呵地說。
腰包鼓起來,村容美起來
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與來往下趙公莊村收購蔬菜的貨車同樣熱鬧的景象,是村莊日新月異、如火如荼的美麗鄉村建設,手頭寬裕后的下趙公莊村民們開始新建、改造新居的同時,齊心協力參與建設美麗鄉村,讓大家的居住、生活環境得到改善。
去年,石林縣委、政府將下趙公莊村納入美麗鄉村的建設范疇。阿烏村委會黨總支書記楊金富說,有了一旁已經完成新農村、美麗鄉村的上趙公莊村的示范,下趙公莊群眾建設美麗鄉村的積極性非常高,村民們把巴江河沿岸及村周邊的36.8畝土地,交由集體進行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除此以外,村民們拆除了125座閑置烤煙房、98個土建廁所,25間臨時養殖房、石棉瓦房,這相當于自籌了294.4萬元進行美麗鄉村建設。
如今的下趙公莊村,改造、新建住房的群眾忙著構建新居,趕在雨季前完成主體工程;繞村莊而過的巴江河,800米長的河堤道路完成了硬化,開始采用本土樹種進行綠化、美化,規劃的村民公共活動中心也開工建設。“群眾腰包鼓起來、小洋房蓋起來、村容村貌美觀起來,現在村里已經有許多年輕夫妻不再選擇外出務工,而是通過勤勞致富,教育好下一代提高素質,從而帶動全村在新時期實現良性循環發展。”懷著對下趙公莊村美好前景的展望,楊金富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