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農業全球化的發展和就業觀念的更新,許多海外華人摒棄了行業偏見,選擇投身特色農業。如在素有“歐洲的菜籃子”之稱的西班牙,華人想吃中國蔬菜已不是難事。據當地媒體報道,南部瓦倫西亞大區的小鎮還形成了中國蔬菜種植基地,年產蔬菜3000噸,產值達到了400萬歐元。
事實上,華人面孔的農場主在歐洲并不少見。在意大利曼托瓦,華人周海濱就開辦了一家現代農場。周海濱出身于一個浙江溫州的農民家庭,對于農業種植比較了解。因此,當身邊的歐洲華人都選擇從事餐飲、加工、貿易等傳統行業的時候,周海濱卻決定另辟途徑。他觀察到,隨著華人日益增多,原本的中餐館蔬菜品種過于單一,進口又程序嚴格、運費高昂,而華人習慣了吃中國品種的蔬菜必然有更多需求,所以在當地種植中國蔬菜一定會大有市場。從2007年開始,他在米蘭周邊城市瓦雷澤買了30多畝地,開始嘗試蔬菜種植。周海濱將現代科技手段廣泛運用在農場中,育苗室、室溫控制系統、滴灌系統、生態除蟲、仿日照光合升溫設備、蔬菜冷藏室應有盡有,將農場經營得有聲有色。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效益的增加,他的農場面積也不斷擴大。現在,周海濱還在米蘭華人街上開設了蔬菜專賣店,直銷自己農場的產品。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周海濱表示,意大利政府對于民眾從事農業和養殖業生產非常支持,不僅每年對務農者有部分補貼,企業稅收及個人所得稅也非常低。而這些蔬菜的銷售市場不僅限于意大利,中餐館和華人則是更加重要的客源,并且需求量巨大,與當地農民的產品基本不會產生嚴重的競爭或沖突。
華人務農何以蔚然成風?究其根本,市場需要是主要推動力。近些年來,隨著健康飲食觀念深入人心和中餐館的發展,人們對做法多樣的中國菜的需求不斷上升。對比于中國“人多地少”的劣勢,歐洲一些土地資源豐富的地區往往地廣人稀、土地價格便宜,當地政府也大多鼓勵農業發展。在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華人改變以往的就業觀念選擇經營農場也就不足為奇了。
海外務農對華人而言已經成為了一種就業的新選擇,中國蔬菜種植更已發展成為一種特色農業。對于華人而言,從最開始在自己家里種一些蔬菜進行銷售,發展到租下一塊田地進行專業種植,再到買下或租下大型農場進行商業化運作,務農已經不再是傳統概念中那樣“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辛苦。對于有志于此的華人而言,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在追逐商機之外,踏踏實實地做一個海外“新農民”也可以很充實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