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不讓改制后停止生產的老茶場荒廢,臨桂區(qū)五通鎮(zhèn)的龍國勝留下來當起了茶場的“光桿司令”。通過自己的努力,他不但保住了茶場的一些老茶樹,還研發(fā)出了新品種,并帶動周邊村民一起種植茶葉,逐步讓老茶場煥發(fā)出新活力。
從場長到“光桿司令”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春天溫潤的空氣最適合茶葉生長。近日,記者來到臨桂區(qū)五通鎮(zhèn)一采茶場,數(shù)十名工人在忙著采茶。采茶場里滿目翠綠,空氣清新。茶場的負責人龍國勝帶著記者在茶場里逛了一大圈,不時向記者介紹老樹茶、青毛茶、大葉茶、安吉白茶等各品種茶樹,如數(shù)家珍,這個40歲上下的中年男子儼然是個茶專家。
據了解,龍國勝當年是國營五通茶場的場長。在辦公室里,龍國勝向記者展示了一個木匾,斑駁的木匾上白底黑字寫著繁體的“國營臨桂縣五通茶場”字樣。牌匾很舊,看上去有不少年頭了,但很干凈,上面的字跡也很清晰,看得出來主人把它收藏得很好。
據《臨桂縣志》記載,五通茶場以前是臨桂的主要產茶基地,種植茶樹300多畝。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茶場出產的清明谷雨茶頗有名氣,遠銷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臺等地區(qū)。
龍國勝說,由于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加上其它諸多因素的影響,國營五通茶場無以為繼,2009年被迫實行改制,停止了生產,茶場的職工們接受了改制分流,無奈地離開了。剛當上茶場場長不久的龍國勝同樣也面臨著去留的選擇。
龍國勝說,他對茶有著特殊的感情,讀大學的時候就選擇了茶葉專業(yè)。畢業(yè)后他得知師兄弟們不少都留在城市里闖蕩,許多人已經小有成就,有的做茶葉生意當企業(yè)家,有的成了高級茶藝師,外面的世界對他來說還是有不小的誘惑。但是,面對茶場,他心有不甘。經過一番去與留的思想斗爭,龍國勝最終還是選擇留下,當起了茶場的“光桿場長”。
帶動幾十戶村民種茶葉
在茶場里,記者看到一塊五六畝的小茶園與眾不同,其他茶樹都是后來新栽種的,而這片茶樹是當年國營五通茶場種下的,已經生長了幾十年。龍國勝說這些茶樹都是他的寶貝,他要把這片老茶樹“伺候”好。龍國勝說:“五通茶場對于我們臨桂來說,應該是一種文化傳承,不能讓它失傳,我們的規(guī)模可以不做那么大,但必須把它們保持下來。”
茶場改制后不發(fā)工資了,必須自己尋找出路。經過近一年的謀劃,2010年,“光桿場長”龍國勝發(fā)動周邊幾戶茶農組成了茶葉合作社。憑著所學的專業(yè)知識,龍國勝自己培育出一批本地優(yōu)質野生茶,還引種了安吉白茶、福云六號等品種,先后研制推出的老樹紅茶、野生紅茶和桂花茶系列等頗受市場青睞。
如今,龍國勝的茶葉合作社已初具規(guī)模,有茶樹200多畝,年產值超過50萬元,還帶動周邊20多戶農民一起種植。茶場長年為浙江等地的茶葉客商供貨,還為當?shù)?0多位留守婦女提供了穩(wěn)定的就業(yè)崗位。
龍國勝在桂林城區(qū)擁有自己的直銷茶店,但他非常看好現(xiàn)在的網絡營銷,打算明年通過網上銷售進一步拓展市場,同時再擴大茶葉產品的生產規(guī)模,吸引更多的茶農加入他的隊伍,讓大家一起種茶樹,采茶葉,一起發(fā)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