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藥協會秘書長王桂華介紹,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燦爛的瑰寶,中藥產業是目前國際醫藥市場上最有前景、最有生命力、最有開發潛力的“朝陽”產業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藥產業以20%以上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中藥產業發展速度更快,2006-2013年,中成藥加中藥飲片合計平均增速接近28%。
王桂華說,作為我國中醫藥事業持續發展的源頭和保障的中藥材產業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正隨著中醫藥行業的大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主要包括部分野生中藥材資源持續減少、短缺甚至瀕危、資源保護、開發、使用不盡合理、家種中藥材品種退化嚴重、對品牌打造重視不夠,以及濫用農藥化肥、重金屬含量和農藥殘留量超標等新情況、新問題。
王桂華介紹,本次會議邀請到來自產學研政以及行業協會的領導和專家,圍繞中藥材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問題、挑戰和前景進行有益的交流和探討。“廣西是我國道地藥材發展大省,百色更是道地藥材之鄉。”王桂華說,百色市近年已全面啟動了加快中藥材規范化科技種植的“田七回家”工程。“田七回家”工程在百色市委、市政府和中恒集團的大力推動下,在當地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下,正在全面加快發展,在帶動一方經濟發展,幫助一方百姓致富中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應和影響。本次“道地藥材高峰論壇”在百色市舉行,也能進一步助推百色當地中藥材加快發展。
廣西醫藥商會會長許淑清介紹,促進道地藥材的持續發展,是社會的共同關注。中藥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是勞動人民防病治病的主要利器。但目前道地藥材的生產存在著品種嚴重退化,以及濫用農藥和化肥、重金屬含量高、農藥殘留量超標等問題和現狀令人擔憂。道地藥材的發展,無論是對保障和促進中醫藥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醫療保健的需要,還是對支持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許淑清說,道地中藥材是中醫藥產業鏈的源頭,不僅關乎到整個中醫藥發展和人民的健康水平,而且關系到中藥生產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廣西的中藥制造企業有責任與社會各界一起,共同促進道地藥材的健康發展。
“百色發展道地藥材產業有傳統、有條件、有基礎、有潛力,有發展空間。”百色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羅試堅說,百色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9.1℃,年均降雨量1656.3毫米,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溫涼氣候,非常適合眾多中藥材的生長;百色處于云貴高原與沿海丘陵的過渡地帶,有發展特色農業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素有“土特產倉庫”和“天然中藥庫”之稱,常用道地藥材種類近1300多種,居廣西前列。
羅試堅說,百色市道地藥材產業發展歷史悠久,至今每年仍然舉辦的靖西端午藥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百色乃至廣西道地藥材發展的一個品牌。端午期間,靖西周邊縣市乃至云南省和越南等地的群眾紛紛將各種中藥材,肩挑車載到靖西縣城交易。目前,每年藥市上市的道地藥材主要種類保持在1000多種以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百色市的田七生產就曾經達5.6萬畝,產量占全國的70%,產品遠銷歐美市場,被譽為‘全國田七之鄉’。”羅試堅說,近年來,百色市委、市政府把做大做強百色中醫藥產業當作推動特色農業轉型發展和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計劃的重要抓手,出臺一系列扶持中草藥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有效促進了整個產業的發展。
羅試堅說,近年來百色大力實施“田七回家”工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進廣西中恒集團,聯手百色田七品牌,現在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使全市田七種植面積達6萬畝,產值達100億元。目前全市已種植田七面積1.2萬畝,今年力爭完成種植面積2萬畝,總面積達3萬畝,為實現“田七回家”的目標打好了產業基礎,為百色中醫藥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下一步,我們要立足現有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搶抓機遇,高起點編制好道地藥材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構建中藥材藥源生產體系、中藥材加工生產體系和中藥材市場營銷與服務體系,實現中藥材生產種植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打造廣西基本藥物和重大疾病原料藥基地,把道地藥材產業培育成為具有百色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羅試堅說。
在論壇上,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作了題為《從田七回家看中藥資源》的學術演講,通過探討和分析道地藥材田七的種植和發展,進一步闡述大力發展道地中藥資源的意義;中國中醫研究院副院長、中藥研究所所長黃璐琦在《道地藥材的分子生藥學研究》的學術演講中,介紹了道地藥材在分子生藥學研究方面的現狀、成果和經驗;王桂華則重點介紹了我國中藥行業發展趨勢及政策動態。參會專家還將參觀百色田陽縣的田七種植基地,了解田七的種植發展情況,對如何加快田七的有效種植和發展提出寶貴建議。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