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年前,他結束打工生涯,投入1萬元開始養雞;
8年間,他一步一個腳印,專注于養雞,他有過喜悅,更多的卻是難以言說的艱辛;
最終他硬是把當初投入僅1萬元的養雞場,發展成今天100萬元的養殖規模……
他就是鎮平縣老莊鎮李家莊村的張慶才。
2002年,在讀了2年多職高后,22歲的張慶才踏上南下的列車,成了一名打工者。
從組長到車間主任,然后到主管生產的副廠長,打工將近6年時間,張慶才干得可謂有聲有色。
可他內心里總覺得打工不是個長法,于是在副廠長任上的張慶才于2007年果斷離職回到了老家。
在老家結婚成家后,他手中的積蓄只剩下區區的1萬元。張慶才琢磨來琢磨去,覺得還是利用自己的所學來養雞比較有把握。
說干就干。張慶才在2008年自己設計并動手蓋起了第一座簡易雞舍,從1000只雞開始起步養起。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能養家糊口即可。人往往都是這樣,一旦干起來,都想膨脹規模,張慶才也不例外。
2009年,2000只;2010年,3000只……
正當張慶才躊躇滿志大干的時候,卻遭遇了2010年養雞大虧損。無奈之下,他把家里的攤子交給了父母和妻子打理,自己又受聘于湖南一家大型養雞場,用掙到的錢來貼補家里的雞場。這一外出就是兩年。
令張慶才非常欣慰的是,這兩年他不但掙到了不少錢,更重要的是恰逢2012年鋼材價格暴跌,他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并利用先前在廣州打工的所學專長,自己設計并親自焊接起了養殖規模達6000只大棚。
三伏天里,為了趕工期,張慶才在焊接的過程中,熾熱的焊花把他的手和胸前都烤得直脫皮。大棚終于在2012年底竣工。2013年7月,雞苗滿棚。這一次,張慶才趕上了2014年的大好形勢,單這一棚雞苗,當年就給他帶來30萬元的凈收入。
搞實體的,資金短缺是常有的事。張慶才有時候為了進玉米,自己經常需要開著蹦蹦車跑幾個鄉鎮去收購玉米。收回來的玉米,他還要熬夜配比打成飼料。
就這樣張慶才帶領全家齊上陣,用8年的時間,建起了價值100萬元、年存欄1.3萬只的養雞場。不僅如此,他還無償提供技術,帶動周邊數戶人家養雞致了富。
談起這些年的發展,張慶才感慨地說,自己是農民的孩子,吃點苦、受點累都不算啥,最大的難處在于作為養殖行業來說,想貸款太難,在發展的過程中經常缺資金。
聽到這里,陪同記者采訪的村支部書記王中岑說,村里去年已成立了林果合作社,下一步,村里將大力種植黃金梨、板栗等經濟林,張慶才加入合作社后,隨著林果產業的整體推進,不但可有效解決雞糞的無害化處理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合作社擔保模式可有效解決其發展資金短缺問題。
創業成功的啟迪
鎮平縣老莊鎮李家莊村是省扶貧開發重點村。如果村里能夠多出現幾個像張慶才這樣的創業典型,對于這個村莊的整體脫貧,肯定會大大提速。
張慶才能夠創業成功,絕不是偶然的。
雖然出生于1980年的張慶才同絕大多數農村孩子一樣,也有過外出打工的經歷。可張慶才跟別人不同的是,在他外出打工前,在縣一職高讀了將近3年的畜禽養殖專業,也正是這一不同成就了他今天的成功。
可見,創業要想成功需要熟悉所創的專業知識。
創業還需要堅定信念。張慶才在整個創業過程中,不管再苦再難,遇到再大的挫折,都堅定信念,不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