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官廳水庫里打魚的青澀少年,到建筑隊的水暖工,再到6畝葡萄園的主人,今年48歲的張山營鎮前廟村農民王秀華,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的浪潮演繹了三段截然不同卻又各有精彩的人生故事。
1980年,14歲的王秀華跟著哥哥到官廳水庫里打魚,除去上繳的部分,平均每天能掙兩塊錢。“打魚苦啊!”如今,王秀華仍感慨萬千。每年3月開河,王秀華就和哥哥劃著小船到三、四十里外的臥牛山附近的湖邊打魚。“那兒水面寬,魚多。”在湖邊,王秀華和哥哥搭了一間土坯房,從春到冬,一住就是9個月。每天下午,王秀華把漁網下到湖里,第二天早晨再拉起來,半夜還得起來查看幾次。“天一冷特受罪,湖邊的風又冷又硬,一下子就把人吹透了。”王秀華回憶說。最讓王秀華記憶深刻的是有一年春天開河時,兄弟倆劃著船往湖里去,那天風大,小船被風吹得搖搖晃晃,湖水潑進船里,馬上結成薄薄的冰碴兒。那一刻,王秀華慌了,他甚至感到了絕望,腦海里不斷出現翻船的景象。盡管王秀華兄弟最終平安到達了臥牛山,但這次經歷卻讓哥倆時常感到后怕。
雖然充滿艱辛甚至危險,但打魚的生活王秀華還是堅持了7年。打魚的收成好壞難測,一網起來,最多的時候能有100多斤,這一天能掙上二、三十塊錢,糟糕的時候可能一條魚也沒有。在王秀華打魚的日子里,他家省吃儉用,才蓋起了新房。
日子一年年過去,湖里的魚越來越少。盡管王秀華堅守著打魚的規矩,漁網網眼開得大,讓小魚漏網而出得以正常繁衍,但漸漸地,官廳水庫里打魚的人多了,用電、用藥的也多起來,湖里的魚逐年減少。1987年,看到打魚掙錢越來越少,王秀華選擇了上岸。
那個年代,有一技之長的手藝人很吃香。只會打魚的王秀華看準這個,便到建筑工地當一名學徒工,學電工和水暖工的手藝。當學徒工一天能掙5塊錢,“雖然比打魚好的時候掙得少,但穩定,總算下來掙得還要多些。”王秀華勤快,不怕吃苦,也不怕吃虧,別人不愿值夜班,他值。這樣,他不僅掙錢多些,手藝也學得更精更快。不久,王秀華出師了,每天能掙13塊錢。
建筑工人一當4年,這期間,王秀華結婚了。婚后回到村里生活。回村的頭一年,王秀華種玉米。但種玉米收入少,他便盤算起別的出路。當時,前廟村正準備發展葡萄產業,動員村民種葡萄,王秀華心動了。“開始心里也含糊,畢竟沒種過,但還是想試試。”就這樣,王秀華種起了葡萄。如今,他已成了葡萄種植大戶。
前廟村種植的是引自遼寧省錦州市的紅提,起初,消費者只認美國紅提,美國紅提賣18元一斤,前廟紅提的收購價只有2元一斤。無奈,前廟村決定闖市場。于是,王秀華和村里的幾個人一起到北京四道口水果市場批發紅提。那些日子,他們早出晚歸,甚至住在市場里。漸漸地,前廟的紅提受到市場的認可,價錢漲了上來,前來收購的商販也越來越多,農民可以在果園邊賣出自己的葡萄了。
2005年,前廟的葡萄產業風生水起時,王秀華聽到了官廳水庫禁漁的消息。此時,他既感到慶幸,也感到欣慰——慶幸的是自己早見先機,有了新營生;欣慰的是禁漁后,官廳水庫里的魚可以好好地繁衍生息了。
隨著延慶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美麗延慶、北京畫廊”的名氣越叫越響,張山營葡萄也越來越有名,來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收購商早早等在果園邊。前不久,2014世界葡萄大會召開期間,前廟葡萄的采摘價竟然高達80元一斤,果農們享受到了延慶經濟發展、生態涵養的成果。期間,湖里打過魚、上岸打過工的王秀華笑得格外開懷。
如今,王秀華正琢磨著怎么能讓自己的葡萄直供超市或市民家中,從而讓自家的甜美生活更上一層樓。
信息來源:延慶縣農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