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灘區80后好搭檔鄧移虎與馬雪松,放棄原有工作,專心研究水產養殖,帶動百姓脫貧致富。
2013年,種植業受到許多創業者的追捧,鄧移虎毅然放棄了電腦it行業方面的工作來到馬坪農業開發區創業,經過一番調研,干勁十足的他決定搞稀有種植,種植黑老虎、八月瓜、九月黃等,并將積蓄和心思都投入到種植行業上。然而,由于技術的欠缺和土質影響,收獲并不理想,使得村里打算合伙的村民望而卻步。
為了擺脫困境,2015年9月,鄧移虎結合當地實際,尋找到水產養殖的新路子,于是通過互聯網尋找合伙人,遇到了雙牌縣的養殖專業戶馬雪松,馬雪松原本是在外地打工的一名工人,兩人一拍即合,一起搞起了泥鰍養殖,并投資成立了億和泥鰍繁養合作社。鄧移虎說:“我們養殖分幾大塊,有魚苗的,有育苗的還有養商品魚的,反正這三四塊我們的投入當時到了60萬余元。”
合作社成立后,鄧移虎與馬雪松考慮到銷路和技術方面是當務之急,他們憑著頑強的鉆研精神,不斷查閱資料和實驗,發現了養殖“特殊”泥鰍——臺灣泥鰍的技巧。發展泥鰍養殖離不開田地,鄧億虎又通過流轉了村里的120畝水田,開挖了50畝泥鰍養殖專用池塘,開始了特種泥鰍的養殖之路。鄧移虎告訴記者:“我們也是通過電視方面一些,比如說中央7臺這些電視方面的一些宣傳資料看到一個臺灣泥鰍這個項目,然后我自己也上網搜索了解了一下,發現泥鰍這一塊前景非常的大,然后這個利潤也比較可觀。”億和泥鰍繁養合作社技術總監馬雪松說:“就拿這個泥鰍來說的話,它技術含量最大的就是育苗,以前就是很多人不相信泥鰍的人工魚苗能夠成功,因為育出來的苗存活率不高,但是我們成功了。”
特種泥鰍養殖的成功,吸引了許多當地和周邊縣區養殖戶的關注,不少村民將自家荒廢的田地改造成池塘,決定跟著鄧移虎和馬雪送的合作社合作養殖特種泥鰍。東安縣端橋鋪村葉榮清說:“我屋里也是養這個魚的,但是養魚總是養不出他這個水平,他還是養得好些,他這個養的泥鰍又大條。我是打算養這個魚,因為我天天走這邊過,我看他這邊養的泥鰍格外特殊些。”邵陽縣五峰鋪六甲村養殖戶李雪蓉說:“作為我來講,我是一個養殖戶新手,我也需要看到有一個大一點的基地在這里,我能看得到東西,就是說這些魚啊什么的,能看得到實實在在的,比較放心一點。”
據鄧移虎介紹,養殖臺灣泥鰍一年可以養殖兩批,一批魚苗一畝田地產量可達3000斤左右,除去成本一年可以創造5萬元左右的純收入。下一步將根據水產市場情況引進鴨嘴魚,鴨嘴魚現在的價格比較高,利潤的話也比較好。如今,鄧移虎和馬雪松的合作社成了當地的香餑餑,不僅為來參觀的養殖戶提供養殖技術指導,還提供魚苗、商品魚和飼料,讓老百姓們嘗到了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