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前,永豐縣中村鄉梅仔坪村人還不知中華鱘為何物,如今,中華鱘成了該村村民脫貧攻堅的熱頻詞。3年來,梅仔坪村的中華鱘產業從無到有,全村涌現出中華鱘養殖戶20多家,飼養量30多萬尾,年產值近600萬元。“總算為我們深山里的貧困戶‘鱘’到了一條致富路。”回想創業的歷程,該村中華鱘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胡小華不無感慨地說道。
梅仔坪村是永豐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距縣城89公里,森林資源豐富,山泉水充足。因山高水冷,這里的耕地只能種一季水稻,且產量低。村民試種其它經濟作物,也因水源、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制約,效益都不高。村里曾有人提出引入工業項目,但因擔心破壞自然生態,遭到大多數村民反對。找不到合適的種養項目,使得不少村民常年在貧困線上掙扎。
水溫偏低、光照不足,是大多數種養項目的硬傷。然而,無任何污染、溶氧豐富的山泉,對中華鱘來說,卻是再合適不過的生存條件。2014年2月,村民胡小華、肖文平、巫祿財3人到廣東參觀考察,了解人工養殖中華鱘需要具備的條件、技術及市場銷路后,決定引進適合本村環境的中華鱘養殖項目。3人還專程赴贛州市龍南縣學習,并以4元1尾的價格買回2萬尾幼鱘開始創業之旅。
胡小華等人充分利用村里的地理條件,將一塊塊梯田改造成八角形的鱘池。山泉水利用地勢落差,從鱘池邊緣流入,再從中央的出水口流入下水道,讓塘內水體保持緩慢流動有充足的溶氧,實現自動排灌,降低養殖成本,增加市場競爭力。
“這是幼鱘池,這是成鱘池。幼鱘池每池放養6500尾,成鱘池每池1500尾。幼鱘長到一定程度后,轉入成鱘池進行上市前強化培育。”胡小華介紹。中華鱘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稱,全身除體表骨板外其它部分都可食用,被列為高級滋補品。鱘魚皮還是制作高檔皮革制品的好原料。人工養殖到每尾2公斤左右時,就可上市。
經過精心管理,2014年年底,首批中華鱘成功上市。“成本每公斤大約20元,市價每公斤80元左右,一個成鱘池的產值就達20萬元,純收入10多萬元。”對于鱘魚養殖收獲的“第一桶金”,胡小華記憶猶新。
窮山溝里也能挖到“大金礦”。胡小華等人的成功在這偏遠的小山村里引起了轟動,不少村民聞訊紛紛找上門來。對于上門取經的鄉親,胡小華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摸索出來的養殖經驗。對村里的貧困戶,胡小華更是竭盡全力去幫助。
“基地聘請的都是貧困戶。他們不僅每天有幾十元的收入,還可以全面學到中華鱘的養殖技術。掌握技術之后,如果愿意自己創業,我會幫他選好場所,讓他賒欠種苗,并簽訂回收合同。”胡小華力爭把貧困戶養殖風險降為“零”,讓他們能輕裝上陣。目前,已有6位貧困戶從基地成功“畢業”,建起了自己的養殖池。
梅仔坪村興起的中華鱘養殖熱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關注。村兩委班子因勢利導,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胡小華擔任首任理事長,并注冊成立了自己的家庭農場。“下一步,我們計劃在梨樹、龍頭等其它山村發展中華鱘養殖,無償給村民提供技術,幫助規劃設計、修建魚池,給更多深山貧困群眾‘鱘’富路。”對做大中華鱘養殖產業,胡小華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