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筆者在寧遠縣農村看到,該縣越來越多的農民在種植蔬菜前,都喜歡進城到餐館、飯店瞅瞅菜單,問問客人,了解行情。
“過去,我縣大部分農民只顧埋頭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里,按部就班種養季節性農產品,經常出現產品銷售困難。”該縣鑫農淮山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歐陽植竹介紹道,現代農民除了要埋頭學習科學種養知識,還要抬頭看準市場信息。
歐陽植竹的淮山、葛根基地,現在規模已達到上千畝。當初他在廣東一家大飯店就餐時,發現淮山、葛根很受顧客歡迎,于是便覓準商機,種植淮山和葛根。如今,在他的帶動下,昔日的荒山變成了聚寶盆,基地許多產品銷往廣東、廣西沿海城市一帶的超市、蔬菜市場,使當地村民和周邊200余戶農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該縣農民根據“市民們愛吃什么,就種什么”的原則,把目光盯緊城里人的“嘴巴”,進酒店、跑餐館、上飯店,從菜單和客人口味中覓得市場先機。菜農們紛紛按照酒店菜單調整種植結構,酒店什么菜賣得最火,就種什么。同時還與酒店簽訂購銷合同,酒店每晚發短信通報第二天的菜單,大家第二天一大早就把所需特色菜送到酒店。
目前,該縣已發展形成了“一村一業”、“一村多品”的特色產業格局。該縣農民直接向酒店提供的特色農產品已達30余個系列80多個品種,不少清晨還在地里的新鮮蔬菜,中午就變成市民餐桌上的綠色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