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共有13個省份的蔬菜出現滯銷,北方居多,涉及的品種有大白菜、菜花、冬瓜、南瓜、西紅柿、胡蘿卜等常見蔬菜。種蔬菜,從賺到賠,原因是什么?蔬菜產業究竟該何去何從?
據報道,山東青島的胡蘿卜貿易商胡玉坤這些天在全國各地收購胡蘿卜,主要銷往印尼、馬來西亞等地。他告訴記者,今年無論是種植大省山東,還是福建,胡蘿卜行情普遍不行。
胡玉坤:“全國的形勢都不好,從我們老家山東開始,一直到河北,內蒙。今年是最嚴重的一年,從南到北都不行,不是一個地方這樣。”
在河北省圍場縣張家灣鄉,胡蘿卜種植戶們正把胡蘿卜裝車銷售。記者問到價格,村民王海峰一臉的苦笑。
王海峰:“就那個大頭胡蘿卜,去年最低6毛錢,今年最高賣3毛5,慘到底兒了。”
張淑芬種了十八畝地的胡蘿卜,目前已經全部賣出去了。她說,胡蘿卜銷路是不愁的,只是價格難以接受。
張淑芬:“都賠錢了。賣不上價錢,賣三毛錢,雇人也拿不出工錢。能賣出去嗎?能賣出去,就是賺不到錢。村里都這樣?都這樣。往年八毛錢多錢,一塊錢,都賺錢,每家賺幾萬,今年不行。”
河北、內蒙古等地的菜農,即便胡蘿卜價格低,好歹還能賣出去。但在甘肅卻更不樂觀了。這里的農民只能把滯銷的菜花拿去喂豬;而在四川博羅,這里的冬瓜甚至爛在地里也無人問津。
今年蔬菜市場為什么如此低迷呢?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陳明均歸結兩個原因,一是天氣因素影響,二是供需關系的變化。
陳明均:“南方氣候比較正常,往年出現干旱,高溫,水澇,這樣的自然災害減少,蔬菜供應比往年好,對北方的蔬菜需求減少。再就是今年倒春寒,北方一些地區,比如張家口壩上,播種時間推遲,這樣跟南方的上市蔬菜相沖突,加劇了供過于求的局面。”
另外,過去蔬菜種植主要集中在南方。這些年,北方種植面積業在逐年加大。
陳明均:“由于這兩年夏季蔬菜的價格好,刺激了農民的種地積極性,特別是北方的蔬菜種植面積增加。”
種蔬菜就真的不賺錢了嗎?查找相關數據,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年蔬菜產業已經發展成為農民增收最重要的產業之一。過去幾年,蔬菜種植戶還是賺到了錢。
數據統計,我國蔬菜種植面積由2007年的2.62億畝增加到2012年的3.08億畝,產量由2007年的5.47億噸增加到2013年的7.06億噸,已經超過糧食產量,成為我國第一大農產品。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翟留栓說,這是農民市場意識提高的表現。
翟留栓:“農戶的市場意識,越來越強了。目前種菜的收入,普遍要好于種糧食的收入,這種認識會影響農民的種植結構,以前種糧食,現在不種了。”
記者調查發現,蔬菜面積擴種,跟一些地方規模化種植分不開。只有形成規模,才能更容易吸引客商,這也是一些地方政府的發展思路。比如,現在各地政府都在打造“第一鎮”、“第一鄉”這樣的品牌,翟教授說,這種發展思路本身是很好的出發點,但是也得注意控制。
翟留栓:“這幾年國家產量每年都在增加,這個增加有個特點,比較集中。像一些地方喊出胡蘿卜第一鎮,聽這名字就知道,胡蘿卜第一鎮,規模擴大,就會帶來集中,打破局部均衡。農產品倉儲比較困難,規模得不到控制,局部的供求均衡就會被打破,就會出現有些地方的價格很低,有些地方的價格很高的現象。”
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陳明均指出,政府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要做好市場調研,不能一味地只追求規模,而忽視了市場。
陳明均:“我認為政府在組織蔬菜,一定要先解決市場的問題,不能盲目的組織農民生產。在鼓勵農民發展蔬菜生產的時候,一定要搞好市場調研,包括做好產銷對接,包括生產信息,政府要多做些工作,把市場的問題解決了,再解決生產的問題。不能等生產出來了,再找銷路。”
蔬菜產業未來究竟該朝哪個方向發展呢?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翟留栓認為,蔬菜產業發展到現階段,應該進入到品牌競爭的時代了,不僅要抓品牌,還要抓物流、探索先進的營銷模式。他說,蔬菜滯銷不是小現象,或許預示著蔬菜產業新時代的來臨。
翟留栓:“預示一個新的時代到來,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消費、以大為特征的時代結束。現在應該是高品質生活,新的時代開始到來。我們不要小看菜價普遍偏低這一現象,一定要從變化中捕捉到重要信息,不要延續過去的思路。”
來源:中國廣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