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一家蔬菜批發市場,十六年來一家獨大,問題重重助漲菜價。這家本應被查封的菜霸市場,政府主管部門卻只能罰款了事,理由是找不到“替身”,若強行關閉,將導致菜價更不可控。最近,發生在海南因高價菜引起的咄咄怪事,發人深思。
今年春節期間,海南菜價節節高攀,部分蔬菜每斤突破30元,市民連喊吃不起。盡管這與季節性因素、新增需求有關,但更與蔬菜供給側有關,其中,壟斷經營是造成菜價虛高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家菜霸市場存在的缺斤短兩、哄抬物價、限制競爭、違規收費等問題必然造成菜價高企。
蔬菜、糧食等屬于必需品、民生商品,只有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老百姓才能吃得起。而要想蔬菜價格保持合理水平,從種植、運輸到批發、零售的每個環節都必須競爭充分,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只有充分競爭才能使商品供應在數量、質量、價格等方面保持合理,民生保障才不是空話。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海南這家蔬菜批發市場竟然能壟斷經營長達十六年之久!也就是說,十六年來,海南本地人及外來游客很可能沒有吃到過價格合理的蔬菜。由于是壟斷經營,市場開辦者要賺取壟斷利潤,而依附于壟斷者的批發商也會趁機賺取不合理利潤,最終必然轉嫁到零售端由老百姓埋單。
我國《反壟斷法》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如果說之前沒有治理這家菜霸市場是因缺少專門法律,但2008年8月1日之后這家市場繼續壟斷經營,恐怕就是監管者在縱容壟斷,至于是假裝看不見,還是有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則值得深究。
此次,有關部門對這家菜霸市場開辦者和33家批發商分別罰沒303.315萬元和828.29萬元,才體現出監管者在積極作為。然而,這次處罰并沒有改變壟斷經營的現狀,治理效果顯然打了折扣。海南有關部門給出的理由是,全省蔬菜批發市場獨此一家,今天關閉了,明天市民到哪里買菜?
無疑,海南只有多規劃幾家蔬菜批發市場,才能打破這種壟斷格局,但這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規劃、土地等多個部門聯合推動,同時,建設批發市場也需要一定周期。所以,只處罰不關閉也是無奈之舉。但為了防止市場開辦者、批發商繼續缺斤短兩、哄抬物價,有關部門理應進駐這家市場現場辦公,予以監督。
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加快推進蔬菜供給側改革,其中關鍵一步是讓蔬菜批發環節充分競爭,批發環節一頭關系到菜農利益,另一頭關系到消費者利益,被壟斷的批發環節自然損害兩頭的利益。只有打破批發環節的壟斷經營,蔬菜流通才能真正實現市場化,價格才能回歸合理水平。
從某種程度來說,雖然菜霸市場因壟斷等問題被罰款,但這種壟斷并不是完全由市場開辦者造成,而是政府在“菜籃子”方面長期規劃不合理,沒有積極培育其他蔬菜批發市場。所以,在處罰菜霸市場的同時,負責“菜籃子”工程的有關方面應深刻反思是否為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真正盡到責任?
這些年來,我們習慣于關注大行業大企業的壟斷,很少去關注像蔬菜批發市場這樣小領域的壟斷。放眼全國,難道僅僅只有海南存在菜霸市場嗎?顯然不是,還有一些地方也存在蔬菜批發市場過少或者規劃不合理的問題,部分市場開辦者也會利用壟斷優勢獲得壟斷利潤。所以,關乎民生的蔬菜批發也要納入供給側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