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四川梅嶺特早茶集團有限公司在中國特早茶之鄉村——納溪區護國鎮梅嶺村成立;2月27日,在“中國特早茶之鄉·四川第四屆茶葉開采活動周上,全川唯一的中國特早茶與杭州西湖龍井結成 “姊妹茶”,產量和產值大幅度提升。
誰曾想到,這個下設九個分廠,能生產十幾種茶葉的集團公司,在十幾年前只是個家庭小作坊。近日,川南農經網專訪了公司總經理閻洪貴。說起種茶、制茶,閻洪貴一下打開了話匣子。
回鄉創業 逆境中堅守
90年代末,建筑行業在我國逐漸興起,眾多年輕人加入到建筑大軍中,開啟了自己打工致富的道路。年富力強的閻洪貴也投身到了建筑行業,用自己的勞動創造財富,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包工頭。“在工地上干了幾年,也掙了些錢,可我還是想在家鄉干出一番事業來。”談起創業初衷,閻洪貴很興奮。
2000年,在建筑行業一帆風順的閻洪貴毅然轉行,轉行來到護國鎮伏金村承包360畝地,開荒山建茶園。伏金村很偏僻,但地理和環境很適合茶樹生長。剛開始的那兩年,閻洪貴帶著一家人成天扎在茶園里,每天從早到晚忙的一件事是給茶園鋤草,從國慶節一直干到春節都還沒有鋤完。
開始兩年,很多人整日忙碌在茶園卻未見任何收益,不數人打起退堂鼓選擇放棄,然而,閻洪貴卻仍在堅持。2003年春天,新種下的茶樹抽出嫩芽,讓閻洪貴一家看到了希望:“雖然每天采茶讓我腰酸背痛手發麻,可每天將剛采摘的鮮葉賣出去就可以拿到鈔票,就覺得自己再累都是值得的。”
由種到產 發展中壯大
經過幾年的發展,閻洪貴發現,光靠賣鮮葉并不能體現納溪特早茶的最大價值,因為等到江浙一帶的茶葉開始采摘,本地鮮葉的價格就一落千丈,甚至會出現滯銷的現象,納溪茶葉雖然早,但也搶不到什么市場先機。于是,閻洪貴決定自己制作茶葉。
2004年,閻洪貴用自己全部積蓄3萬余元購置了設備,開辦起紅巖茶廠。說是茶廠,其實和家庭作坊沒什么兩樣,幾間破舊瓦房里擺放著幾臺機器,自己既是老板又是工人。幸運的是,在納溪區農業局專家的引薦下,北京、江浙的幾家茶葉生產廠家對納溪特早茶很有興趣,并派出技術人員前來指導他如何制作茶葉。閻洪貴開始不分晝夜呆在生產車間,殺青、揉捻、干燥,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很快,他便掌握了綠茶制作的要領,制作的茶葉被這幾家廠家搶購一空。一年下來就有上10萬的收益,這讓他興奮了好長一段時間。
嘗到甜頭的閻洪貴并沒有就此止步,他利用自己的收益添置了新的設備,并將自己的親戚聘請到廠里來幫忙。就這樣,設備越來越多,廠子規模也越來越大。2007年,閻洪貴的茶葉加工廠擁有近30臺設備,每天能生產100多斤茶葉。為擴大納溪特早茶的影響,他將自己的廠子改名為梅嶺茶廠。
父子協力 合作創品牌
因家里一直種茶、制茶,兒子閻偉學習之余也會來幫忙,長期的耳濡目染,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2011年高考自愿填報時,閻偉毫不猶豫地報考了四川農業大學園藝系茶學專業。在學校,閻偉了解到紅茶是經過發酵的,對腸胃沒有刺激,而且還有暖胃安神的功效,適合更多的人飲用,于是,閻偉將學習的重心轉移到紅茶品種的研發和制作。
對于閻洪貴來說,201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令他終身難忘的一年。閻洪貴是國家評茶師,有著豐富的種茶經驗和熟練的制茶、評茶技藝,再加上兒子嚴偉的苦學鉆研,在茶產業摸爬滾打十年之后,梅嶺茶廠終于有了自己的品牌——巖縫。父子倆綜合各自的特長,攜手推出了巖縫雪芽、巖縫毛峰、巖縫茗茶、巖縫紅茶等特色品種,受到廣大愛茶人士的青睞。
抱團發展 茶產業走上集約路
梅嶺茶廠一貫秉承 “銷有機茶品,做健康事業”的理念。為保證茶葉的質量,2011年,閻洪貴把附近幾個村的14家種茶大戶吸納起來,成立了閻偉茶葉專業合作社。為了提高茶葉的質量,他親自指導管理、培肥等技術,專合社的生態有機茶園達到了4000畝。
雖然自家的產品不愁銷路,但閻洪貴覺得,瀘州的茶產業并不發達,市場競爭力還不夠強勁。為了將瀘州的茶產業做大做強,帶動瀘州的老百姓發家致富,閻洪貴聯合了瀘州其他9家茶業生產廠家,成立了梅嶺特早茶集團有限公司。集體公司下面有專業的銷售團隊、管理團隊,各分廠的生產技術和產品銷售,由公司統一管理。
成立一個月來,集團公司運行良好,公司員工達到150余名,專合社成員增至586戶,茶園面積達到了兩萬畝。預計集團公司今年的總產量在60萬斤左右,總產值將突破1個億。
對于未來,閻洪貴有著自己的思考:“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納溪特早茶,讓我們的特早茶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也希望更多的老百姓能加入到種茶、制茶的行列中來,實現在家也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