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9日,艷陽高照,在龍游縣石佛鄉夏家村汪家自然村陳寶林的香菇大棚里,田埂內的香菇菌包密密麻麻,菌包上的香菇大小不一,有些已經個大飽滿,有些才露尖角,大棚內獨特的香味,引來路人駐足,“要不是年前受凍,本來可以長得更好呢。”陳寶林惋惜地嘆道。
2年前,陳寶林和妻子汪甘鳳還是香菇種植的門外漢,如今夫妻倆儼然成了“香菇專家”。不過,對于這個稱呼,汪甘鳳擺擺手說:“我這是花錢一天天學來的技術呢。”
汪甘鳳夫妻曾在廣州做過10多年的蔬菜批發生意,回老家后,兩人打算種植香菇。2014年春天,他們趕赴麗水縉云取經,跟著當地一菇農學種了半個月,但由于種植香菇涉及多個環節,這點時間根本不夠,夫妻倆一狠心,做了一件很多農民種植戶不敢做的事———花7萬年薪聘請了一個種植香菇的師傅。
同年5月,師傅跟著夫妻倆來到了石佛。村里有人聽說此事,都說這夫妻倆膽子太大,一個香菇沒種出來,卻花了那么多錢請技師。事實上,比起給師傅6000元的月薪,汪甘鳳夫妻早就算過了一筆賬:15畝的香菇若種植失敗,可能造成20來萬元的損失,但有了技師,情況就不同了。
師傅和夫妻倆同吃同住還一起下田勞作,木屑質量、菌種把關、原料裝袋、高溫熏蒸、接種發酵、消毒殺菌、溫度控制、采摘期管護……每個環節因為有了師傅的傳授,夫妻倆都做得有條不紊。比如說高溫熏蒸這個環節,必須要將原料裝袋在高溫爐內用蒸汽蒸滿72小時,少于這個時間,菇包就不容易發芽,可時間過長,長出來的香菇又容易爛,最重要的是這過程對火候的控制尤難掌控,“所幸師傅都在身旁,我們就不怕了。”
“溫度要控制在25至28攝氏度間,消毒殺菌得徹底……”去年12月,師傅回麗水了,但陳寶林夫妻也不慌,“我們至少掌握九成左右的技術了。”汪甘鳳挺自豪。她說,如今他們種了高溫菇和水菇兩個品種,畝產純利潤1.5萬左右,“一年四季都有賣,以本地市場批發為主。”旺季時,一天批發出去的香菇約有2000公斤,近占半個龍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