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用化學品及植保展覽會在上海召開,展會期間除了傳統的產品展示和業務洽談之外,作為本屆展會重要環節之一的2016中國國際農化會議周的相關精彩內容更是輪番上演。在涉及農化專題內容的論壇中,四大行業熱點話題一度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與探討。
著力點一:草銨膦產業需提質創新求發展
隨著百草枯水劑在國內的全面禁用,以及草甘膦抗性增加和致癌性的討論,業內人士對草銨膦的關注日益增加。有資料顯示,百草枯退市,草銨膦作為性能優異的替代產品,在國內外出現新的熱潮。2014年,由于市場需求旺盛,草銨膦曾經一度供不應求。在全球盲目擴大產能的狂熱中,草銨膦原藥價格從2015年的35萬元/噸的高價位跌至目前的不到18萬元/噸,不到一年時間,價格幾乎腰斬。
“這和2008年草甘膦價格瘋漲而后因產能擴張、產品同質化、低價競爭后長期陷入低迷狀態極其類似,隨著產能擴張和大量施用,草銨膦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草甘膦?”3月9日,在第八屆世界農藥科技與應用發展學術交流會上,有業內專家提醒:“要促進草銨膦產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去產能、技術創新、實現安全生產是業界必做的功課。”
浙江工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教授杜曉華、沈陽中化農藥化工研發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劉長令同樣觀點一致:“草銨膦是目前最被農藥行業看好的一個除草劑產品,在目前國家去產能化的大形勢下,生產企業千萬不要重復著上產能,避免同質化低價競爭。此外,草甘膦生產企業要想做得好,實現持續發展,創新是唯一之路。”
“近十年來,草銨膦的市場走勢與草甘膦基本相符,而草銨膦市場的發展得益于雜草對草甘膦抗性的增加和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的開發。”上海市農藥研究所教授級高工、國內知名農藥情報專家張一賓表示,為了避免草銨膦成為下一個草甘膦,張一賓建議,草銨膦的發展可以關注以下七個方面:一是實施工藝改造,開發安全、清潔化合成草銨膦的生產工藝已迫在眉睫;二是開發草銨膦的光學拆分物,這將是草銨膦發展的重要方向;三是嘗試用生物方法合成草銨膦,避免環保問題、降低生產成本;四是開發更多的草銨膦產品,方便劑型加工和使用;五是關注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的發展,例如抗24-滴、麥草畏的轉基因作物的發展;六是關注氯氨吡啶酸、環丙嘧啶酸等其他滅生性除草劑的發展;七是密切關注草銨膦的抗性問題。
著力點二:非農業用藥 “寶藏”有待深挖
新形勢下非農業用藥領域的開拓,成為農藥行業新的利潤增長點。有專家指出,發展穩定、應用面廣、涉及領域多、對環境相對安全是非農業用藥的主要特點。
3月9日,在上海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非農用農藥研討會上,農業部農藥檢定所藥情信息處處長吳厚斌為與會中外代表分析了目前中國非農用農藥登記情況,并對未來非農用藥市場進行了預測。據吳厚斌介紹,目前涉及非農業用途農藥登記產品3776個,涉及非農業用途范圍5345個。非農用農藥登記數量最多的是家庭和環境衛生用農藥,占到登記數量的60.9%。林業、非耕地、儲存保鮮等用途中,產品數量也相對較多;登記非農用農藥企業主要有:江蘇南通功成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四川成都彩虹電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非農用農藥產品劑型主要有氣霧劑、蚊香等。
據英國咨詢公司GFK給出的一份研究數據顯示,從1990-2013年,幾乎每個大國的非農用藥市場都保持了年均5.7%的增長,而作物保護用藥市場年均增長率為 4.75%。2013年,非農業用農藥市場市值占全球農藥的25.23%。農藥的應用已經到林業管理草坪防護、工業防霉、木材防腐、住宅用藥、衛生健康等多個領域,不再是農業的專用產品。
“我國由于使用農藥歷史較短,農藥使用管理分散,造成非農業用藥所占比重低于發達國家,僅占10%左右。從目前的市場行情來看,在除草劑的非農用領域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而且我國非農用藥的市場結構相對不平衡,尤其在林業、草坪等領域還有巨大市場潛力。”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徐穎說。
“2014年,全球非農業用藥市場為65.57億美元,占市場10%左右,并有進一步上升潛力,非農用農藥市場前景廣闊。” 吳厚斌認為,開發農藥的非農藥用途可以有效避免同質化競爭問題,助力我國農藥企業提高附加值。
著力點三:種衣劑發展開拓 農藥市場新領域
“種子處理劑的應用對于加快農業轉變方式、確保糧食有效供給、落實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計劃、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月10日,在第二屆種子處理技術國際研討會上,農業部農藥檢定所藥政處處長單煒力分析了我國種子處理劑登記現狀與要求后表示,通過與發達國家現狀比較,我國種子處理技術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據統計,目前,美國種子處理劑市場份額占到20%,歐盟市場份額占到15%,而中國市場份額僅占到5%。近幾年,我國種子處理技術在國內發展迅速,從具體類型分析,相比浸種劑、拌種劑等類型,種子包衣劑的市場份額迅速增長。
據單煒力介紹,2015年我國農藥共登記661個有效成分,34315個登記產品,共有2232家農藥生產企業,其中原藥企業747家、制劑企業2156家。這其中,種子處理劑產品登記有效成分有66個,共計1006個登記產品。“近些年,也出現了一些種子處理劑新技術,種子處理劑使用范圍逐步拓展到蔬菜、雜糧、小作物、草坪等。”單煒力認為,種子處理劑的發展為農藥市場開拓了新的領域,避免了單一化競爭。
2015年10月,央視7套曾報道嚴重的“倒春寒”后黑龍江省蘿北縣玉米種子大規模減產,農戶受災面積達到120萬畝,而某企業種衣劑可能也與減產有關。一時間,公眾對于種衣劑在玉米包衣的科學、安全使用成為了關注焦點。為此,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袁會珠在《種衣劑研發中如何破解低溫脅迫》發言報告中強調:“在《2020年農藥零增長行動方案》中,明確了種衣劑被作為一項技術來采用,通過這個技術對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實現,責任、意義重大。但是種衣劑的研發也要不斷推進,而且若是碰上極端天氣或是嚴重病害,仍然會造成損失,一旦出現問題,種衣劑企業也會攤上大事。”
對于上述事件的原因分析,袁會珠研究員進行了大量實驗后認為,在玉米減產方面,低溫下的冷害應該是一個主要原因,低溫下嚴重的真菌病害和缺少針對性殺菌劑應該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另外種衣劑成分在低溫下對植物生長可能也有一定的影響。關于種子播種后如何破除低溫脅迫的影響,一是可以通過微囊緩釋種衣劑解除低溫脅迫;二是添加植物生長調節劑緩解低溫脅迫;三是研究有針對性的殺菌劑。
著力點四:全球生物農藥 市場前景可期
“2014年全球農業生物制品市值達40億美元,預計這數字將在2019年達90億美元。而到2020年,全球生物農藥市場將達到66億美元。”3月10日,在第五屆中國國際生物防治技術發展論壇上,據國家生物農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楊自文在所作的《全球生物制品市場研究報告》中介紹,農業生物制品主要包括生物農藥、生物刺激素和生物肥料三大類。相比較生物刺激素、生物肥料而言,預計生物農藥從2015年至202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18.8%。
相關資料顯示,全球農業生物制品市場競爭激烈,眾多市場參與者均擁有其優勢技術。截至2014年,該市場主要由巴斯夫、拜耳、MBI和諾維信等公司占主導地位。其中在農業微生物制劑市場的領先企業包括巴斯夫、拜耳、孟山都等公司。
另據最新的一份生物農藥市場報告指出,對食品持續增長的需求使得傳統農業更多地依賴于化學品。政府和消費者越來越多地關注食品安全,使得種植者尋找新的環境友好方案來對化學產品進行替代或者補充。生物農藥已成為替代化學農藥的一個很有前景的選擇。此外,生物農藥市場主要由微生物農藥市場來驅動,谷物、油籽、水果、蔬菜是生物農藥的重要市場。
“根據制劑類型,農業微生物制劑大致分為細菌、真菌和其他類型。相比其他害蟲防控制劑,這些微生物制劑的反響更好。”楊自文表示,大多數農業生物制品市場參與者會通過新產品的推出、結成合作伙伴關系、簽訂協議、達成合作和成立合資企業來實現增長。農業微生物企業則紛紛采用差異化化的策略來實現在市場的增長和發展,但新產品的推出和收購已經成為這些領先企業進行全球擴張所采取的關鍵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