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三大作物品種亮“家底”看趨勢

   日期:2014-09-28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20    評論:0    
  小麥:完成新一輪品種更換搭配+主導組合拳
 
  近20年來,小麥主推品種呈現搭配品種較主導品種更新快、主產區較次主產區更新換代時間快、各主產麥區已基本完成新一輪品種更換,當家品種和主要品種群逐步為新的品種群所代替等變化情況。
 
  亮“家底”
 
  黃淮冬麥區。2001年,隨著鄭麥9023、煙農19、邯6172、濟麥20、濟麥19等品種的推廣和面積的擴大,該麥區進入第8次品種更換;2005年,基本完成第8次品種更換;2008年,隨著濟麥22、百農AK58、西農979、鄭麥366、周麥22、良星66等品種的推廣和面積的擴大,該麥區南片進入第9次品種更換;2011年,已基本完成第9次更換。
 
  長江中下游冬麥區。2001年以來,該麥區隨著鄭麥9023、揚麥16等品種的推廣和面積的擴大,完成了第6次品種更換;第5次品種更換的當家品種揚麥158仍有較大面積,是該區主要品種群之一;隨著一批新的綜合性狀更優的品種審定推廣,該區將進入第7次品種更換。
 
  西南冬麥區。2000年后,由于條銹菌新小種“條中31”和“條中32”流行,第5次品種更換的當家品種及主要品種群抗病性喪失,在生產上種植面積逐步被川麥107、川麥42、綿陽31、內麥836等新品種所取代,完成了第6次品種更換,并將進入第7次品種更換。但該麥區近年由于種植小麥比較效益低下,小麥種植面積下降較多,新品種推廣速度慢,難以再出現像綿陽26這樣上千萬畝的大面積推廣品種。
 
  審定品種和苗頭品種預測
 
  黃淮冬麥區南片。近幾年,國家審定的豐德存麥1號、周麥26、周麥28、百農207以及生產試驗中的苗頭品種淮麥33(淮麥0882)、漯6073、存麥8號有希望推動黃淮冬麥區南片第10次品種更換,成為黃淮南片的主導品種。
 
  黃淮冬麥區北片。濟麥22將在較長時間內是黃淮冬麥區北片的當家品種,良星66推廣面積有望進一步擴大,但接班品種仍未看到。長江中下游冬麥區揚麥20、揚麥22、揚麥23、鎮麥9號;西南冬麥區川麥104、中麥816;北部冬麥區中麥816有可能得到較大面積推廣,成為濟麥22的搭配品種,豐富黃淮北片的品種布局。
 
  看趨勢
 
  長廣適高產型:如濟麥22、百農AK58、周麥22、邯6172等。適播期長、播量寬、適應性廣,對地力水平不是很敏感,適應粗放栽培管理。
 
  優質高產穩產型:如鄭麥9023、濟麥20、鄭麥366、西農979、揚麥15等,產量水平不低,優質專用。
 
  抗旱節水型:如石家莊8號、石麥15號、煙農21號、洛旱6號等,適應水資源緊缺需求,可以少澆一水或旱地雨水好的情況下能獲得高產。
 
  另外,隨著生產方式的轉變,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品種的綜合抗性將成為影響品種推廣應用非常關鍵的因素。一個好品種必須抗倒性要過關,在一定產量水平基礎上,抗倒性比產量更加重要,提高品種的抗倒春寒、抗倒伏能力和對赤霉病、紋枯病的抗性將是今后黃淮冬麥區品種發展的重點方向。
 
  水稻:后繼有“人”接班品種成主導
 
  近20年來,水稻主要品種推廣呈現品種數量明顯增加、單個品種的年均推廣面積顯著下降、常規稻推廣區域窄,雜交稻推廣區域廣、大面積推廣品種數量減少、兩系雜交水稻快速發展等情況。
 
  亮“家底”
 
  長江上游稻區。近10年來該稻區推廣應用面積較大的品種有Ⅱ優838——高產穩產廣適性品種、岡優22——中遲熟大穗型雜交中秈。
 
  長江中下游稻區。近10年來該稻區推廣應用面積較大的品種有汕優63——推廣時間最長應用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種、兩優培九——第一代兩系雜交稻的代表性品種、金優207——早熟優質雜交晚秈品種、豐兩優1號——優質兩系雜交稻品種、新兩優6號——早熟優質兩系雜交稻品種、Y兩優1號——高產優質兩系雜交稻新品種、天優華占——高產優質廣適的雜交稻新品種。
 
  華南稻區。近10年來該稻區推廣應用面積較大的品種有天優998——優質高產雜交晚秈品種、五優308——高產優質廣適型雜交晚稻品種。
 
  東北單季稻區。近10年來該稻區推廣應用面積較大的品種有空育131——抗寒優質常規粳稻品種、吉粳88——優質抗病常規粳稻品種、龍粳25——高產優質抗病常規粳稻新品種。
 
  黃淮稻區。近10年來該稻區推廣應用面積較大的品種有武育粳3號——優質高產常規粳稻品種、徐稻3號——優質多抗常規水稻品種、寧粳4號——高產抗病常規粳稻。
 
  審定品種和苗頭品種預測
 
  長江上游稻區。近幾年,國家審定的C兩優華占、宜香優2115、F優498有望推動長江上游稻區新一輪品種更換,成為長江上游稻區的主導品種。
 
  長江中下游稻區。Y兩優1號、揚兩優6號、豐兩優一號仍將在較長時間內是長江下游稻區的主推品種,天優華占的推廣面積有望進一步擴大;中嘉早17、隆兩優華占、Y兩優900、4H優518等幾個品種在生產或試驗中已顯示出較大潛力,有望較大面積推廣,有可能成為該稻區的重要搭配品種甚至是接班品種。
 
  華南稻區。天優華占,成為國家區試華南早秈組對照品種,適宜在本稻區廣東中南及西南,廣西桂南和海南稻作區的白葉枯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早稻種植。該品種熟期較早,產量高,品質優良,抗病性較好,有望成為本稻區推廣面積較大的品種。深優9516,廣東省審定,適于在粵北以外區域作早晚稻種植、粵北韶關作晚稻種植。該品種豐產性好,抗稻瘟病,品質優良,產量、品質、抗性綜合性狀協調較好,推廣面積已達百萬畝以上,有望成為廣東乃至華南的主推品種。
 
  東北單季稻區。龍粳31,常規粳稻品種,正在逐漸成為黑龍江第三積溫帶主栽品種。該品種熟期適中,高產穩產,米質優,為空育131替代品種。2012年推廣面積700萬畝,2013年突破1000萬畝,未來推廣面積還將快速上升。五優17,2013年國審雜交粳稻品種,該品種突出特點是產量高、試驗產量年均超過對照品種10%以上,且稻米品質達到國標2級,適宜在吉林省中熟稻區、遼寧省東北部、寧夏區引黃灌區種植,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未來幾年推廣面積有望大幅上升。
 
  黃淮稻區。蘇秀326,2013年通過國審的常規粳稻新品種,該品種產量高,米質國標3級,突出優勢是同時抗本稻區主要病害稻瘟病和條紋葉枯病,適宜在河南沿黃、山東南部、江蘇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區推廣種植。預計該品種在黃淮稻區有較好的推廣前景,有望在今后得到大面積推廣。
 
  看趨勢
 
  一是強化育種材料創新,加強遺傳累贅研究,促進突破超高產育種的瓶頸、不斷提高水稻單產,選育更多集高產、優質、多抗、廣適于一體的優良品種。二是更加重視品種安全性,一方面針對稻瘟病等主要病害開展抗病性育種,利用高新技術培育新型抗性品種;另一方面加快選育耐高低溫、抗旱、耐澇等抗逆水稻品種,確保大面積的高產穩產。三是關注市場需求,更加重視品種易制種、種子耐儲藏等性狀篩選,選育具備熟期適宜、抗倒性強、不易落粒等性狀、適合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特性的水稻品種。四是進一步改良水稻品種品質,加大資源創新,通過雙親品質同步改良,培育高檔優質雜交稻組合;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開展抑制鎘等重金屬吸收和轉運的水稻新品種選育,確保大米食用安全。五是突破雜交粳稻技術瓶頸,重點選育廣親和系,充分利用亞種間雜種優勢,提高優勢水平,增強廣適性;選育高異交率不育系,提高制種產量和純度,降低雜交粳稻種子生產成本。六是加強分子育種技術研究,加快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高通量分子標記檢測技術等“綠色安全”分子育種技術的研究與轉化利用,大力發掘與高產、優質、多抗性狀緊密連鎖的基因。
 
  玉米:大品種青黃不接期待百舸爭流
 
  亮“家底”
 
  1993年~2002年,掖單系列品種已經成為本時期的全國主要栽培品種,10年累計推廣面積達到5億畝以上;農大108等品種于1998年審定后大面積推廣,4年后年推廣面積達到了4000萬畝。
 
  2003年~2012年,農大108開始穩定下降,鄭單958急速上升,同時浚單20也成為黃淮海地區的主載品種,先玉335也表現出持續的發展勢頭;魯單981、金海5號、中科4號和四單19等表現突出。
 
  看趨勢
 
  “傻瓜”型優良品種鄭單958,具有抗倒性較強,種植密度彈性大,自我調節能力強等特點。2000年以來,鄭單958推廣面積急速上升,創造了推廣5000萬畝以上年份近10年、年推廣面積1000萬畝達10年、累計推廣面積10億畝的玉米品種歷史紀錄。同時,該品種給企業授權開發,打造出了德農、秋樂、金博士、金娃娃等4個著名種業品牌,為民族種業的發展壯大和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自2004年和2006年經國家審定及多省審定以來,先玉335也表現出持續的發展勢頭。其引進、試驗、審定以及年推廣,對推動種業科技進步、種子生產、加工、包裝、營銷模式都帶來了積極作用。
 
  據測算,主要玉米品種更換周期為9.2年,然而,由于大品種的強勢和后續品種不足,使品種更換步伐放緩。近年來,玉米呈現外引品種面積急劇上升、后續品種優勢嚴重不足、同質化問題比較突出、品種更新換代速度緩慢等特點。如鄭單958、先玉335等馳騁疆場十余年依然保持強勁勢頭的品種目前依然“一枝獨大”。
 
  百舸爭流千帆競,期待更多鄭單958式的新品種扛起我國玉米品種大旗。



信息來源:農民日報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