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縣回馬鎮蘆林溝村,近兩年來煥發出新的生機:道路通達,水美魚肥,花鹿成群……帶來這些改變的,是返鄉創業者趙一杰。從山村走出去的老板,轉身成為帶動村民致富的“領頭雁”,他演繹了一段不平凡的創業故事。
從1個攤位到5間門面
寒門青年拼搏成“皮鞋大王”
“跳出‘農門’花了20多年,跳進‘農門’卻只用了幾個月。”記者見到趙一杰時,他剛剛參加完養殖技能培訓。灰色的外套、黝黑的臉龐以及一部早已不流行的iPhone4手機,透露著的是一種與趙一杰身份不相符的質樸。
1991年,剛從桂花職中畜牧專業畢業的趙一杰回鄉養殖兔子。兩年的時間里,他的養殖規模從幾十只擴大到了幾百只,不僅吸引了眾多養殖戶前來“取經”,他還辦過培訓班。
然而,養兔并非一帆風順。1993年,已經擴大至上千只規模的兔場開始出現大量死亡的情況。技術不過硬,資金跟不上,兔場很快就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趙一杰不僅賠掉了5萬元積蓄,還花掉了父親受傷后獲得的賠償款。養殖廠關閉后,趙一杰懷揣著僅有的800元來到遂寧市城區打拼。從受人追捧的養兔高手到落魄艱澀的地攤郎,巨大的落差并沒有讓他一蹶不振,而是更加積極地面對挑戰。
400元租1間房,400元租1個攤位,進貨只能靠賒賬。就這樣,趙一杰在裕豐街擺地攤。第一天擺攤,趙一杰賺了30元。第一個月,趙一杰賺了1500多元。與別的攤主不同,趙一杰空閑時喜歡觀察街上商販們的生意好壞。很快,他發現幾家皮鞋店生意十分紅火。經過趙一杰的努力,他后來在育才路口開起了皮鞋店。
依靠著勤勞肯干,皮鞋店很快擴大到了5個門面。趙一杰開起了“皮鞋超市”,成了遠近聞名的“皮鞋大王”。
商海多番沉浮
百萬富翁返鄉當致富“領頭雁”
2003年以后,遂寧的商貿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摩爾春天百貨、永逸百貨、盛華堂等一批大型商場的出現給傳統市場帶來了沖擊。趙一杰的皮鞋超市首當其沖。客源劇減,人工成本大增,趙一杰果斷決定關閉皮鞋超市。此后,他開過飼料廠,也做過房地產開發,成了名副其實的百萬富翁。
致富不忘桑梓地。每次回家,看到家鄉荒蕪的土地,趙一杰總感到心痛。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家庭農場”的概念,并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正是這一年,趙一杰回到了家鄉——蘆林溝村,先后成立了四川正發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四川正品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三合家庭農場,準備在農業上大展拳腳。交通不便,資源匱乏,雖然從小生長在農村,但發展什么產業卻難住了趙一杰。為此,他先后去到多個省市考察。他發現,近年來,鹿茸及鹿產品國際貿易量不斷擴大,價格不斷提高。最終,趙一杰決定走特色化養殖之路,養殖經濟效益顯著的梅花鹿和山雞。
2014年,一家養殖規模達800頭梅花鹿的養殖場在蘆林溝村建成。2015年,首期養殖的200頭梅花鹿進行首次鹿茸收割,產值達200多萬。
然而,趙一杰的眼光并未局限于此。蘆林溝村作為一個不臨江河的旱地村,在農業發展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為了改變缺水的情況,趙一杰大膽地提出了水產養殖。他說:“既然缺水,咱就給它蓄水。有了水,畜牧業和種植業都能發展起來。”
這個被村民們看做不可思議的舉動,卻給蘆林溝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如今,村里300多畝魚塘里不僅蓄積著農民的灌溉用水,還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僅去年,水產養殖的收入就達到了50萬元。”趙一杰笑著說道。
農業產業化發展改變了鄉村,也富裕了村民。魚塘的技術員趙吉虎便是受益的一員。趙吉虎每個月能拿到3000多塊錢的固定工資,他的妻子李云芳是山雞養殖場里的技術員。“現在不用出去打工了,既把錢掙了,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孩子。”
在趙一杰的公司里面,20多個工人都是當地村民。土地流轉后,他們成了這塊土地上的“農業工人”。除了拿到流轉費和工資外,他們還能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獲得分紅。
2015年12月,依托于趙一杰開辦的養殖廠和家庭農場,大英縣旗品養殖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發展社員381戶。合作社以梅花鹿、野雞、水產養殖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養殖場圈舍里懷孕的母鹿即將產仔,魚塘里魚兒茁壯生長,山頭上七彩山雞歡快地覓食,寬闊的堤壩為后面的休閑觀光農業預留了發展空間……“現在養殖廠的規模已經達到了600畝,投入近1600萬,下一期我還要拓寬領域,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趙一杰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