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賤傷農并不鮮見,“多收了三五斗”卻帶不來增收,如果再遇到自然災害,一場洪水就可能讓農民的心血付諸東流。于是,國家通過財政補貼等手段,為農民分擔風險、減少損失,兜底大災,其實是在匡補市場之失。寧夏推出的基本蔬菜價格政策性保險,就是一種新探索,值得肯定。
這種政策性保險的初衷,是補貼因自然災害等事故帶來的損失,讓農民少賠點。這是個多贏的策略:地方政府可借助商業保險公司優質的管理模式,有效控制農業生產風險;保險公司可借機拓展潛力巨大的農村保險市場;大部分保費由財政負擔,投保的農民可以“搭便車”,低投入就能避開風險。
總體來說,這樣的思路是好的,但從全國來看,推進中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以政策性保險兜底農民收入,會不會干擾市場正常運行?保險本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在實踐中也出現過一些地方打著農業保險的幌子,把錢直接補貼給因正常市場競爭收益受損的農戶,這就有了地方保護主義色彩。要警惕這種違背初衷的假動作,以免干擾市場競爭。
再者,政策性保險必須是微利原則,但很多地方農業保險大部分的保費都是來自財政資金,如果賠得少,等于保險公司賺財政的錢。而財政補貼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有人認為,還不如“價格調節基金”自己成立菜農共保體,避免民生資源被浪費。這種觀點也值得注意。
另外,基本靠財政補貼推廣的農業險,能補多久?根據中國保險學會的報告,有的地方政府面臨的保費補貼壓力大,難以進一步推廣農業保險,不少農戶認為保額低,不解渴,投保積極性普遍不高。如何調動農民積極性的問題也待解。
總之,寧夏給蔬菜上保險的做法是一種積極的新探索,對于“將來誰種地”這樣的重大課題也有助解之力。而要繼續推進農業險,則還需在政策設計、市場引導上多下功夫。
信息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