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濫用是一個世界性問題,但在我國更為嚴重。2013年的統計表明,我國抗生素使用一年達16.2萬噸,約占世界用量的一半,而在畜禽養殖業中抗生素藥物僅有不足15%被吸收利用,約85%以上未被代謝而被直接排放到環境中。
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食品與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長劉昕介紹,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環境中可持久性殘留、遷移,并可通過基因水平轉移在菌群間傳播,誘導耐藥菌株產生其對環境生態和人類健康的危害比抗生素殘留更大。
近日,復旦大學一項關于抗生素的研究引起廣泛關注。經3年多研究,從數千份兒童尿樣中發現嬰幼兒時期抗生素的使用與兒童時期肥胖風險有關。研究發現,江浙滬兒童體內普遍含有獸用抗生素,而這些獸用抗生素可能是影響其促進脂肪生成造成兒童肥胖的因素之一。
劉昕建議,盡快制訂和完善獸藥漁藥抗生素藥物殘留限量標準及相關檢測方法,并將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納入環境監測目標化合物進行處理去除,對污水處理廠及自來水廠進行深度處理技術工藝改造,建立有效去除多種抗生素的污水處理以及自來水水質凈化處理工藝技術設施和監測手段,盡快示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