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黑豬”于1984年列入《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種志和品種圖譜》,2006年列入《國家級畜禽資源保護名錄》,2007年入選國家種質資源基因庫,享受“國保”待遇。
2015年3月20日申請注冊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湘西黑豬”發布,州長郭建群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做強“湘西黑豬”等特色產業。
湘西黑豬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部武陵山和雪峰山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兩山之間的這些地區沿河分布著一些小型盆地為湘西黑豬生產提供了條件。
鳳凰縣屬于武陵山區,山多地少,耕作粗放,過去養湘西黑豬多采用白天放牧,晚上舍飼的方式。當地又有小型糧食加工作坊生產農產品,再加上水陸交通便利,湘西黑豬具有肉質香嫩、肉鮮味美、香味濃郁、油而不膩等明顯特點,周圍集市多,仔豬銷路好,歷來有飼養母豬的習慣。湘西黑豬體質較結實;頭中等大小,有長頭型和短頭型之分,額部有深淺不一的“介”字形或“八”字形皺紋,耳下垂。中軀稍長,背腰較寬平,腹大不拖地,臀略傾斜。四肢粗壯,臥系少。被毛黑色,偶在軀體末端出現白斑,乳頭數7對左右。
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豬肉營養風味和質量安全有了新的追求,使“湘西黑豬”又重新受到市場青睞,出現“一豬難求”現象,其價格已經高出其他良種豬好幾倍。鳳凰縣現在存欄湘西黑豬主要分布在新場鎮、沱江鎮、阿拉營鎮、兩林鄉、茶田鎮及臘爾山鎮等鄉鎮。其中存欄數最多的是阿拉營鎮,達到了600頭,湘西黑豬能繁母豬存欄最多的鄉鎮也是阿拉營鎮,全縣養殖湘西黑豬大戶達到了1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