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代表,你來看嘛,水葫蘆長得這么快,都要把河面封起來了。”今年春節前夕,銅梁瓊江邊,一位村民指著長滿水葫蘆的江面對王海燕說著。
王海燕是潼南區田家鎮佛鎮村的黨支部書記、金桂園股份合作社的理事長,也是2015年度“重慶市三八紅旗手標兵”。除此之外,她還有一個身份——全國人大代表。
當地村民們的訴求,王海燕一一記了下來,她要在今年的兩會上,提交治理瓊江的建議。
對于瓊江的水污染,王海燕早就已經在關注。2015年,潼南、銅梁、合川等地的老百姓都曾反映過瓊江流域水質很差,到了枯水季節有些河段還會飄出異味。通過多方查證,王海燕發現,問題的根源在于上游省份的畜禽養殖、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不達標排放。
“建議國家環保部門統一規劃、上下聯動,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倒逼污水治理,促進污水處理廠的全覆蓋。”在今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王海燕準備了《關于推進瓊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的建議》。
今年40歲的王海燕,高中畢業后外出打工11年,返鄉后用攢下來的積蓄創業,栽桂花樹、養土雞,用了4年多的時間,她成了佛鎮村的養殖大戶,還當上了合作社的理事長。村里的老黨員找到王海燕,動員她競選村書記,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
對于村書記的職務,王海燕猶豫了,合作社需要管理,打理養雞場也不輕松。思慮再三,王海燕還是決定把大家帶動起來,“只有大家都富起來,村里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2010年10月,王海燕當選為村書記,她與村民約定:絕不中途放棄,除了帶領鄉親們發展產業外,還要在3年內硬化一條村里的公路。
如何才能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王海燕選擇了“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鄉親們養雞、種山地蔬菜。雞苗、種子和技術她來提供,村民們出飼料錢和肥料錢,銷路由她來統一聯系。
2012年,王海燕實現了競選時的承諾——村里第一條硬化公路完工。她接著提出了新目標,并在村民大會上表示:村里的所有道路也要硬化。
“現在,村里有3個養豬場、1個養雞場、1個養羊場,1年養雞1萬只左右,生豬年出欄5千頭,從2010年的年人均收入4000-5000元增長到了如今的1.5萬元左右。”王海燕自豪地介紹,近幾年通過引導農民工回鄉創業,不僅村里的道路全部實現硬化,生態農業也發展得越來越好。
如今,在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的背景下,王海燕又帶領村里種起了丹參、藥梔子等中藥材。不僅如此,她還準備帶領全村發展電商,在進一步擴展銷路的同時,打造佛鎮村的品牌農產品,“把農產品銷得更遠,讓村民掙更多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