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8時許,高淳蟹養殖基地的湖面出奇寧靜,偶爾傳來張久龍在自家圍網里搖著小船的吱呀聲。
不過,這里的寧靜很快將被打破。9月22日,張久龍家的大閘蟹第20次開捕,熱鬧的捕撈場面在這個養殖基地上再次上演,而張久龍的臉上,也帶著豐收的喜悅,動作里都透著幾分輕盈。
一只螃蟹,帶來了一條產業鏈,每年產生很多財富,而張久龍正是這條產業鏈的源頭——高淳蟹養殖基地的一位蟹農。這位土生土長的常州人,和妻子倆人在他鄉異地一呆就是20年,“面朝水塘背朝天”,為每只大閘蟹傾盡了心血。
22日上午,當記者見到49歲張久龍的時候,他正劃著船在自家38畝的水面上準備開始捕撈螃蟹。
在沒有親眼見過捕蟹場景之前,記者曾經想象過捕撈場景:站在船上,拉起地籠,看見一堆螃蟹在網上爬,然后收網、上岸,活兒并不難。但真正來到船上,才能切身體會其中的艱辛——捕蟹之人必須全程站在小舢板上,只要一有風,水面就會顛簸,船左右搖晃,稍不留神湖水便會漫進船來。張久龍告訴記者,他們的螃蟹大多供應到常州,為了保證螃蟹的品質,一般是深夜11點開始捕撈挑揀,爭取這樣才能保證市民白天買到的是最新鮮、剛出水的大閘蟹。
“這片水下有地籠,人拉的時候一定要小心,慢慢拉。”說著,張久龍給記者做起了示范,只見他小心翼翼地拉出幾米空地籠后,籠中開始出現大量螃蟹,看著它們吐著泡沫歡樂地爬著,張久龍一陣感慨:“我和妻子為了照顧這些螃蟹,天天蝸居在湖邊的小屋,即使是7、8月的高溫,依然沒有間斷。如今,終于到了收獲的季節!”經歷過那樣的辛勞付出和殷切等待,記者能夠深切地感受到,這些螃蟹對他而言,已不再是可以賣錢的物品。
養螃蟹的苦,只有養螃蟹的人知道。“吃螃蟹的人都怨螃蟹貴,可他們真不知道我們的艱辛。”跟記者漸漸熟絡起來的張久龍打開了話匣子,“我們要通過水和水草來模擬適宜螃蟹生長的最佳生態環境,光水草就要四五種,既有耐寒的,又有耐高溫的,種植高度也需講究。”他說,比如耐寒的伊樂藻,立春之后就要種植,方便螃蟹蛻殼時有處藏身;到了3月份,種植既耐寒又耐高溫的苦草;隨后,還要種植黑葉輪藻等水草。
記者了解到,為了養蟹也防止人盜蟹,夫妻倆每年除了春節前后的一個月外,其余時間幾乎都生活在圍網中的簡易屋棚里。2月末,蟹塘殺毒、采購蟹苗;3—4 月,投放螺絲、水草,養小魚、小蝦;5—9月,每天凌晨3點,開始5小時作業,檢查圍網周邊有無漏洞,防止大閘蟹逃逸,將小魚、小蝦等扔入圍網成為大閘蟹的飼料;而進入9月,更是一年中最忙碌最操心的日子,大閘蟹到了最后一次脫殼期,不僅要吃得好,還要住得好,張久龍每天要給螃蟹喂次食,1次玉米,另1次是自己捕來的野生雜魚,豐茂的水草有利于螃蟹的脫殼,他必須密切關注水草的情況……日子一天天過,簡單而又枯燥,螃蟹一天天長大,健康而又肥美。即使日子再苦,夫妻倆的心中還是甜蜜蜜的。
“今年高溫天氣少,雨水多,水草病害又少,是螃蟹最喜歡的生長環境,今年的螃蟹要比去年的品質好一些,收成也比去年上漲了至少30%,估計每只蟹的規格在三兩六左右,吃貨們有福了!”張久龍從地籠里抓出一只耀武揚威揮舞著大鉗子的螃蟹,眼神里掩飾不住興奮。
這批撈上來的螃蟹早在一周前就被一位常州的商人訂走,要將螃蟹安全送達,還需將它們的腳用草繩扎住,這樣既避免螃蟹到處爬、斷腿影響品質,也可以減少蟹的體力消耗、保證蟹肉的豐滿,對于蟹農老張來說,這件事實在很簡單,前后不到十秒鐘。但即便是對于看了無數遍綁螃蟹全過程的記者來說,將螃蟹綁得結實也真是一件難事:螃蟹動個不停,稍不留神繩子就全松了,又擔心抓這些小家伙時,會有淘氣的“小朋友”夾住手指,下手的時候不得不更加小心,精神更加集中。長時間彎腰,酸痛已經占領了記者的雙腿和腰部。
信息來源:中國常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