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證能把農民要賣的糧都收上來,我們就建了這個投資少、見效快,還能保證糧食安全的罩棚倉。”9月10日,四平市第二糧庫2號糧倉里,糧庫主任李樹國站在6米多高金燦燦的糧堆上面,他的腳下是近2.2萬噸玉米,“作為構建四平市糧食收儲安全保障體系的一個載體,我們去年收儲了附近兩個鄉鎮農民出售的4.8萬噸商品糧。收購糧食的有關信息都已經錄入信息庫了。”
在四平市糧食局的一塊大型電子屏幕前,工作人員從信息庫中調取出四平市第二糧庫的信息。這是一份內容十分詳盡的統計表,包括企業基本情況和設備情況等共10張表格。四平市糧食局局長寇春生介紹:“這就是四平市構建地方糧食收儲保障體系基礎情況電子表,10張表格反映的數據有1000項左右。透過這些表格,可以全面了解整個四平市糧食收儲的布局。”
在寇春生看來,構建地方糧食收儲保障體系,一方面可以為全國糧食收儲保障體系檔案管理提供參數,更重要的是,可以服務于國家宏觀調控、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農民利益,可以有效破解糧食“儲不下”的難題,發揮穩市、恤農、備荒的作用。
長期以來,“儲不下”是制約吉林省糧食生產的一大難題。據了解,目前吉林省有效倉容1875萬噸,一般情況下,露天儲存半年以上的糧食1350萬噸左右,給安全儲糧和安全防火都帶來很大隱患。今年吉林省加快構建地方糧食收儲保障體系,對納入體系的企業實行建檔備案管理,確保收儲能力平穩化、規模不減少,提升糧食收儲能力,力爭通過3至5年時間全面消滅不合理的露天儲糧。
省糧食局副巡視員沈啟地認為,從未來發展看,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提高,包括土地流轉的加快,需要糧食收儲保障體系盡快建立。
在收購糧食的時候,不但要考慮收糧企業固定倉容情況、占地情況,也要考慮該企業的機械設備情況,包括倒糧機、提升機、車輛等信息。沈啟地介紹:“加快構建地方糧食收儲保障體系有一個標志性的目標,就是建立檔案。”他說,建檔的目的,是為了讓政府能夠實時、直觀地了解本行政區內糧食收儲保障體系內企業的購、銷、儲、運、加情況和誠信記錄,以及政府投資形成的糧食收儲設施是否被改變用途等情況,是實施監管的基礎性工作。通過建立檔案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政府的糧食宏觀調控能力和糧食應急保障能力,促進糧食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目前,吉林省借鑒山東、安徽等省份體系建設檔案管理方面的經驗教訓,研究出一套具有吉林省特色的檔案管理制度,這項制度成熟后,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宏觀調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
吉林省通過整合現有地方國有糧食企業,充分運用存量資源,以直屬地方國有糧庫為主體,以基層購銷網絡為基礎,建立地方糧食收儲保障體系,形成覆蓋各鄉(鎮)糧食收儲保障體系。并將“糧安工程”專項建設重點投向地方糧食收儲保障體系內的企業,根據全省的規劃、布局,打造了一批實力強、信用好的核心企業。
在四平市最大的糧庫南山糧庫的院子里,一個房式倉建設項目正在加緊施工。糧庫主任左安介紹項目情況:“這是國家儲糧房式倉建設項目,一個儲糧倉建設面積5500平方米,倉容2.5萬噸。今年12月末整體工程就將建設完畢,保證今年年底就能裝上新糧。”
信息來源:吉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