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中儲糧完成2015年度中晚稻托市收購3033萬噸

   日期:2016-03-03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393    評論:0    
  農業保險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對農業連年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發揮了重要的“穩定器”作用。當前,我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農業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質量安全風險不斷累加。在風險疊加的境況下,農業保險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突破,支持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如何作為,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保險需要思考的問題。
 
  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仍有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習近平主席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提出,到2020年要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實踐表明,農業保險對農業連年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要實現“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的目標,農業保險又該如何完成轉型升級,進一步發揮“穩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
 
  支農力度不斷加大
 
  農險保障超農業GDP三成
 
  “十二五”時期,我國農業保險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支農力度不斷加大,我國已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大農業保險市場。《農業保險條例》的頒布使得農業保險持續健康發展的制度基礎更加牢固;農業保險累計為10.4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6.5萬億元,向1.2億戶次農戶支付賠款914億元;全國已建成農村基層服務網點2.3萬個,協辦人員40萬人,農業保險鄉鎮覆蓋率達93%,村級覆蓋率達48%。
 
  農業保險已名副其實成為現代農業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承保的主要農作物突破14.5億畝,占全國播種面積的59%,三大主糧作物平均承保覆蓋率超過70%,承保農作物品種達189類;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1.96億元,同比增長20.42%,約占農業GDP的32.27%;賠款支出260.08億元,約占農作物直接經濟損失的9.64%,是國家農業災害救助資金的7倍。
 
  去年,農業部、財政部、保監會還聯合啟動了農業保險產品升級,大幅提高保障水平、擴大保險責任、降低理賠條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據保監會主席項俊波介紹,去年遼寧遭受特大旱災,但因為農業保險產品改革使保障水平從200元/畝提至280元/畝,賠款也從2014年的9.3億元猛增至去年的15億元,有力保護了農民利益。
 
  此外,農業保險還協助解決農民“貸款難、貸款貴”問題。據人保財險總裁郭生臣介紹,去年該公司在河北、吉林、廣東等15個省份開展了共計52個涉農“政銀保”項目;最近還用設立了50億元額度的資管產品和投資基金,為參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微企業提供融資資金。中華財險則設計開發了農戶貸款保證保險系列產品,去年共開展涉農履約保證保險業務10526筆,累計承保金額近28.7億元。
 
  農險面臨轉型升級
 
  農業現代化增加“三個風險”
 
  “十三五”是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現代農業建設的發力期。
 
  對此,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指出,這要求我們注重發揮好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而“一個規模經營”加大了“三個風險”,即農業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質量安全風險。相比一般小農戶,新型經營主體經營規模大、承擔風險高、現代要素多,他們更需要金融、更需要保險。
 
  “農業保險必須加快推進以需求為導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做大做強保駕護航,為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力助跑。”韓長賦認為,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仍然面臨很多制約因素,前端“貸款難、貸款貴”,后端“風險高、不托底”,這些都是他們成長的煩惱。
 
  與此同時,項俊波也坦言,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在政策目標、功能作用、發展動力等方面將進行深刻的調整和轉變。
 
  具體而言,在政策目標上,從提供災后補償單一目標向服務農業現代化等多重目標轉變。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對農業保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政策目標也逐步擴大到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深化農村金融服務、促進農民增收和服務農業現代化。在功能作用上,與政策目標的轉變相適應,農業保險不斷被賦予和加載新的功能作用,從基礎的經濟補償向防災減災、社會管理、扶貧開發、擔保增信和輔助市場調控等綜合功能拓展,與其他行業的聯系和融合日益密切。在發展動力上,從以往主要依靠政府推動和財政補貼的單核驅動模式向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農戶參保意識增強的多核驅動模式轉變。
 
  創新滿足風險需求
 
  地方特色農業亟待政策支持
 
  展望“十三五”農業保險發展,產品創新絕對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項俊波直言,現階段我們面對的主要矛盾是農業保險不能滿足廣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增長的風險需求。
 
  對此,韓長賦表示,根據調研結果,新型經營主體的保險意識明顯高于普通農戶,也愿意多出錢來獲取更高的保障水平。因此,可以借鑒其他行業“基本險 附加險”的模式,來滿足新型經營主體的個性化需求。此外,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險、貸款保證保險也值得探索與嘗試。
 
  值得注意的是,在農產品價格體制改革中,目標價格保險是一個很重要的可選項。去年,農業部和保監會指導廣西開展了糖料蔗“目標價格保險 期貨”的農產品市場價格風險防控試點。并且,鑒于我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天氣指數保險也是值得大力去開發、推廣的創新險種,不僅可以解決保險勘查理賠難的問題,而且不會排斥生產主體及時主動開展自救。
 
  出臺中央財政對地方優勢特色農業保險的補助政策則是獲得呼聲最高的一項議題。據統計,目前美國聯邦政府提供補貼的農作物和畜牧產品保險多達130多項,而我國中央財政補貼品種只有15種;美國農業保險補貼已成為第二大支農項目,約占整個支農支出的8%,我國這一比例僅為3.69%。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