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成都市民紛紛走到戶外賞花踏青,城市周邊的草莓迎來了最好的采摘季。作為雙流的一張重要名片,當地種植草莓已有30余年歷史,素有“中國冬草莓之鄉”稱號,并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眼下正值草莓消費高峰,今年市場行情如何?種植戶有什么生意經?小小草莓背后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成都商報記者近日進行了深入調查。
當地散戶:行情波動大,收入起伏不定
允玉英、陳元福均是雙流當地草莓種植“散戶”,他們的特點是種植面積小、技術傳統、抗風險能力低,但數量龐大,整個雙流估計有3、4萬人。
2月28日,正值周末,沿東山大道雙流段一路前行,在合江、永興、三星、大林等鎮,自駕車前來體驗采摘樂趣的市民和車輛絡繹不絕。
在大林鎮斗匠灣村,當地村民允玉英家種植了4.6畝無公害草莓。“目前春草莓在地頭賣給批發商大約為15元/斤,零售的話更高,今年這個價格我們還比較滿意。”而在成都市區的大小水果超市,以常見的“巧克力”草莓為例,目前售價在25~35元/斤。
據其介紹,種植一畝草莓能有1萬多元的銷售收入,但種植成本也高:租地、種苗、肥料、地膜等,即使不算自家人工,成本也超過3000元/畝。
不過,草莓價格隨市場波動較大。允玉英說,前年市場行情好,草莓批發價就達40元/斤,許多種植戶都獲得了高收益。但去年種植面積增加,加之受外地草莓農殘超標影響,結果價格大跌。“最典型的是頭一天收購價18元/斤,一夜之后就猛跌到8元/斤。”允玉英告訴記者,甚至還出現過兩三元一斤的“跳樓價”。
不過,今年的草莓市場又迅速好轉,目前市場價居高不下。種植草莓已有10多年歷史的農戶陳元福認為,主要是去冬今春的嚴寒導致草莓減產、上市推遲,價格水漲船高。他回顧近幾年的種植收益,也是起伏不定:前年賺了7、8萬元,去年行情差虧損2萬多元,今年預計又能賺5、6萬元。
外來大戶:高投入高產出,年銷售動輒千萬
蔣金權在成新蒲快速通道雙流彭鎮路段承包了180畝土地,建成以草莓種植為主的欣悅果蔬樂園。而一個標準化、工業化的草莓種植基地,年產值動輒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
蔣金權來自“中國草莓之鄉”浙江建德,專業從事草莓種植20多年。他的基地采用高科技大棚種植,有幾十名專職員工,種植品種多達40余個,最貴的品種價格高達88元/斤。
蔣金權于2013年初從浙江來到成都,投入710萬元,專業從事草莓種植并培育種苗對外銷售。正趕上好行情,草莓銷售均價達33元/斤,當季實現銷售額860萬元,凈賺150萬元。
第二年,蔣金權追加投資500萬元,不料市場下滑,銷售額反而下降到700萬元,依靠銷售種苗才沒有虧損。
2015年,他再度增資,成為成都周邊最大草莓種植基地之一,全年草莓及種苗銷售額合計達1900萬元。此外,他還為川渝云貴的1200戶草莓種植戶提供技術支持,并赴西昌找了幾位合作伙伴,在當地投資2000萬元興建500畝種植及育苗基地,公司在四川范圍為2016年定下的銷售目標高達4000萬元。
同樣來自浙江的種植戶余林海透露,自己去年也虧損了10多萬元,但今年就能夠全部補回來并還有賺。
據記者了解,目前來自浙江的種植戶在成都周邊有500~600人。雖然他們人數上并不占優,但普遍實力強、起點高、規模大,號稱占據成都草莓市場半壁江山,而種苗絕大部分均由他們提供。
小草莓大生意
周末采摘日售8萬
“我們早已不只搞草莓種植,更在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搞立體生態農業,往休閑觀光旅游的方向發展。”蔣金權說,他的基地里除了草莓外,還有桃子、葡萄、無花果等其他水果,根據水果季節不同,一批批開園,人多的時候停車位都緊張。2月28日當天,基地光草莓采摘就賣了8萬多元。
高科技現代農業還給種植方式帶來轉變。走進蔣金權的大棚,里面配備了標準化鋼架、智能溫室、自動滴灌、遠程監控等現代化設施,采用壟作栽培、水肥一體化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雙膜保溫等先進技術。
工廠化、標準化生產經營為農產品的產量、品質帶來極大提升。以單位產量為例,采用傳統技術種植草莓,畝產量多在2000來斤;但采用工廠化方式來搞現代農業,畝產量則可提高至4000~5000斤。
“規模化草莓種植是典型的高投入、高產出,同時也伴隨高風險。”蔣金權說,比如去年冬天天氣較往年寒冷,草莓需要防凍保暖,他們就在大棚里燒火盆升溫,短短3天就燒掉了4萬多元煤炭。而普通農戶很難承受,一些沒做防凍措施的種植戶種苗成批凍死。
雙流區農發局草莓專家、中國草莓協會常務理事干大木直言,浙江種植戶帶來了先進技術、提升了草莓品質、更新了種植觀念。干大木表示,在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后,傳統散戶種植方式正快速向生產企業和合作社種植轉變,走上了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目前,雙流冬草莓種植面積約5萬畝,年產值超15億元,品牌價值達12.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