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悖論”原則是國際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論斷。百度介紹,“三元悖論”,也稱三難選擇,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只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糧食“三元悖論”概念的提出
分析糧食市場,思考國內糧食是不是也有“三元悖論”現象?也有“三難選擇”問題呢?堅持谷物的基本自給,確保口糧的絕對安全,是既定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內糧食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除三大谷物實行配額管理外,其他谷物和油脂油料的進口已經放開。
在國內糧食生產成本和機會成本不斷增加的前提下,為了穩定國內糧食生產和促進農民增收,應該盡可能提高國內糧食價格。“基本自給、開放市場、提高糧價”三者之間,在國內糧食價格低于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時,并沒有嚴重的沖突與矛盾發生。
當國內糧食價格提高到進口糧食價格明顯低于國內價格水平時,既要保持國內很高的自給率,又要堅持開放國內糧食市場,還要將國內糧價維持在很高的水平,能不能同時實現?提出糧食“三元悖論”概念,為的是更深入地研究糧食市場和政策。
國內糧食市場進入新的供求周期已經有3年的時間了,糧食供大于求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在國內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和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大幅度走低的背景下,以刺激和促進糧食產量不斷提高的現行糧食政策,需要在國內糧食消費出現重大轉變之后,在國內糧食市場開放程度因國內外糧價嚴重倒掛而明顯提高之后,進行積極的及時的重大的調整。
糧食政策需要調整已經成為共識,只是如何調整,采取什么具體的調控措施,卻有著不同的意見。
國內糧市跳不出“三元悖論”
出于實現國家糧食安全的考慮,既要堅持較高的糧食自給率,又要增加生產者收入,還要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開放國內糧食市場。盡管在文字的表述上,可以將上述目標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但可能真的不能同時實現這三個政策目標。
理由一:可以將國內糧食價格維持在很高的水平,通過不斷刺激國內生產實現很高的自給率,但不能同時無限制地開放國內糧食市場。
為保持較高的糧食自給率,國內糧食價格需要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水缺,國內糧食生產與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競爭處于劣勢。生產成本和機會成本不斷增加,國內糧食價格需要不斷提高,以維持國內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從而實現較高的糧食自給率。
在國內市場開放的條件下,國內價格不斷提高,內外價差倒掛幅度必然拉大,導致糧食大量進口,低價糧食大量涌入,必須導致國內供求失衡,國內糧食價格被拉低,國內糧食生產受到致命的沖擊。
理由二:可以將國內糧食價格維持在很高的水平,同時最大程度地開放國內糧食市場,但是保持較高自給率的目標將無法實現。
維持國內較高的糧食價格,同時開放糧食市場,將在刺激國內糧食生產的同時,吸引更多的境外低價糧源進入國內市場。中國糧食生產先天缺乏競爭能力,大量進口最終只會導致國內市場供求嚴重失衡,國產糧食大量積壓,保持較高糧食自給率的國內生產基礎必然受到破壞。
理由三:可以堅持很高的自給率,同時開放國內糧食市場,但必須將國內糧食價格降到較低的水平。
在開放市場的前提下,國內糧食價格在政策的支持下維持在過高的水平,糧食進口量一定會大量增加,從而降低國內糧食的自給水平。例如,國家通過在東北玉米主產區實行臨時存儲收購,形成國內玉米價格的支持,但在國際市場價格大幅度下跌的情況下,國內外價格倒掛,明顯增加了進口壓力,盡管玉米進口有配額限制,但替代品的進口卻構成對國內玉米市場的嚴重沖擊。
其實,除了玉米之外,國內的稻谷同樣存在供大于求的矛盾。托市收購支持了國內稻谷價格,也出現了國內外價格倒掛現象。托市收購讓出的市場供給空間,被進口大米占據,雖然進口大米實行配額管理制度,但邊民互市貿易及走私進口,對市場構成的沖擊遠超統計數據水平。
內外價格水平的變化,提高了國內外糧食市場融合程度,增加了糧食進口的市場動力。遵守市場貿易組織規則,在國內出現嚴重的供大于求矛盾之后,要有效減輕糧食進口壓力,只有選擇將國內的糧食價格降低至可以阻止進口的水平。
國內對主要谷物進口實行配額管理,可以享受部分的保護,國內糧食價格可以比國際市場高一些,但不能高得過多。
當進口谷物運到國內完稅后價格比國產谷物的價格低時,國內市場就要承受配額內糧食進口的沖擊。這部分進口總量最多可以達到2200多萬噸。
國內糧食價格過高,國內外糧食價格差距過大,配額外谷物可以長驅直入國內市場,國內市場就會承受更加巨大的進口壓力。
“三元悖論”下政策目標選擇
為了托升國內玉米價格,到目前為止,過去4年東北地區政策性玉米入庫總量超過2.65億噸,巨量庫存形成了價格下行的巨大壓力,市場普遍預期玉米價格必跌。
去年以來,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貨價格指數下跌了30%,市場預期未來玉米價格還將有大幅度下跌。這還只是市場對當前年度供求狀況變化做出的反映,如果考慮到消化巨量庫存時可能出現的情況,玉米價格下跌的空間可能還要大。
國內玉米價格盡可能高一些,有利于保護農民利益,穩定糧食生產。但在市場開放的條件下,將國內價格維持在遠高于國際市場的水平,不僅需要付出巨大代價,而且根本無法持續,還會加劇國內的供求失衡。當前國內玉米市場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國內糧食市場又一次出現嚴重的過剩,糧食供求格局出現重大轉變,以促進糧食增產為主要目的的政策體系,需要改革和完善了。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在使玉米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同時,綜合考慮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產業鏈協調發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糧食政策調整及完善的方向已經提出,要堅定改革的信心,增強改革的勇氣,有歷史的責任擔當。需要知道,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不是簡單地將原來通過臨儲收購花出去的錢變為補貼直接發給農民,而是要構建國內糧食新的價格形成機制和建立新的糧食生產者補貼制度,是在推進中國糧食市場化改革。這是非常艱巨的改革任務,因此必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