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縣內海拔高差懸殊3000多米,有大小溪溝河流300多條,年平均氣溫16.8℃,年平均降雨量1493.8mm,森林覆蓋率65.7%,宜茶土壤達22.3萬畝。洪雅處處是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造就了洪雅茶葉的品質。洪雅近年來依托生態優勢資源,推動茶產業發展,實現“生態強縣,產業富民。”成功創建了“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基地縣”;涌現出尚林、雅自天成、雅雨露3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茶葉精制廠4家,初制廠500余家,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2家,完成清潔化改造的茶廠4家,眉山市洪雅縣茶葉年加工銷售能力1.6萬噸以上。洪雅茶葉產業呈現出茶葉種植規模化、良種化,茶葉加工精深化、產品品牌化,質量安全保障,產地環境優良等絕對優勢。茶葉綜合排名位居四川省第三。
返鄉創業,洪雅包工頭種茶搞旅游,帶富了村民。12年前,還在外地當包工頭的付志洪,回到家鄉創業。如今,39歲的付志洪,除了洪雅縣中山鄉前鋒村黨支部書記的身份,還是當地一家茶葉公司的老總,通過搞有機茶園,同時發展鄉村旅游,讓當地的村民都跟著掙錢致富。
“去年我們村還有61戶貧困戶,今年只有不到30戶了。”付志洪道出脫貧秘訣:過去村里的荒山,現在種上了茶,村民靠著土地流轉和在茶園打工,有了穩定收入。
付志洪是洪雅縣中山鄉人,15歲那年,父親早早去世,剛初中畢業他就外出務工。在洪雅縣城,他從沒有分文工資的泥水工學徒做起,一次在施工現場,他不慎從高處墜落,致使鎖骨、頸椎、手指等多處骨折,落下了4級肢殘。盡管如此,他始終沒放棄創業。
1998年,在朋友的介紹下,付志洪來到雅安石棉縣,在當地刷涂料,他精益求精,所經手的工程,曾在當地被評為樣板工程。“來找我的人自然就多了,生意慢慢越做越大。”
“保質、保量、誠信”三大法寶,使付志洪的建筑公司在圈內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和效益,20歲出頭,他就開始當起了包工頭,掙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洪雅縣的自然生態環境非常適合茶葉種植。但過去缺乏龍頭企業,銷售處于賣鮮葉的初級階段,整個產業處于低端水平,茶農收入低下。原中山鄉黨委副書記曾建清回憶,過去村民都是“提著兜兜賣鮮葉”,掙的錢只比種水稻多一點點。“2004年,前鋒村人均純收入還不到4000元,屬于鄉里中等水平。”
2004年,中山鄉黨委政府找到事業有成的付志洪,希望他為家鄉的茶產業發展出力獻策。從來沒有從事過茶葉加工的付志洪一開始還有些猶豫,他從來沒有接觸過茶葉加工。“家里人也不同意,好好搞工程,效益很好,為什么要去做茶葉?”
不過付志洪想起19歲那年,自己辛苦賣茶葉的往事。“我現在有錢了,能不能幫一下家鄉人,后來就想試試。”2004年,付志洪作為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辦起了茶廠。
付志洪大力發展有機茶園,目前,他所在公司建立的5000多畝茶葉基地中,有3000畝分別通過了中國、歐盟、日本、美國的有機認證。
2013年,付志洪在高票當選前鋒村黨支部書記后,把茶產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建設有機茶葉村的同時發展鄉村旅游,采取“村委+公司+協會+農合+旅游”五位聯動的模式,現已初步形成觀光區、文化教育區、體驗區、游釣區等主要區域,吸引了一大批外出人員回鄉就業和創業。
年近5旬的村民詹木舉雖然有10畝田地,但是收入甚微。通過發展有機茶,詹木舉靠這10畝田地,獲得了每年6000多元的流轉收入,全家3口在企業打工,有5萬多元的收入。“像詹木舉這樣的貧困戶,去年還有61戶,現在只剩不到30戶了。”付志洪說,“通過發展有機茶基地,只是一個示范,未來村民們就可以依葫蘆畫瓢,自己經營,實現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