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縣機關事務局的幫扶,我家的豬圈已經蓋好了,等豬苗一到,今年養的60頭黑豬應該能讓我脫貧了。”屯昌縣南呂鎮大羅村村民李圣存信心十足。
今年1月22日起,103人的調查組已深入屯昌全縣調研,在摸清貧困家底的同時幫助制定“一戶一策”的扶貧措施。這項工作將在2月底結束。
“大羅村有26個貧困戶,對于那些家中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顧無法外出打工的貧困戶,我們根據他們實際困難和自身意愿,幫助他們制定脫貧計劃,有的已經確定養殖黑豬,有的養山雞。”南呂鎮鎮長鐘祥月說。
大羅村幫扶貧困戶開展特色養殖,是屯昌大力發展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屯昌畜牧局正在全縣111個村(居委會)中對養殖小區設置進行調研布局。
據統計,2015年屯昌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644萬元,扶持貧困戶種植檸檬、益智等經濟作物共計100萬株,養殖黑山羊、黃牛等牲畜共計1.7萬頭。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00萬元,舉辦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班3期,培訓205人次。
“在去年基礎上,今年安排的產業扶貧專項資金將大大增加,我們今年要建設80個養殖小區,通過種養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的帶動,將貧困戶納入到養殖小區的集體中。”屯昌縣扶貧辦主任王健告訴記者。
屯昌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有了帶頭人,不怕脫不了貧”
-見習記者楊藝華
初春的小雨打濕了進山的蜿蜒小路,一路風景如畫,草木蔥蘢。
從屯昌楓木鎮驅車半個多小時,便來到了苗寨瓊凱村。多年來,當地村民們主要經濟來源是種植檳榔和橡膠的收入,但近幾年橡膠價格持續走低,檳榔產量不穩定,村民們亟需新的致富門路。
距離村子不到一公里便是屯昌綠品源山雞養殖基地。見到負責人甘昌武時,他剛剛送走了從廣東過來考察的客商,并與之達成了為廣東大超市提供生鮮雞和山雞蛋的供貨協議。這個27歲的屯昌小伙衣著樸素、皮膚黝黑,大學畢業后,放棄了城市的優越生活,來到瓊凱村養山雞。“創業嘛,總是會遭遇一些困難,但堅持下去就能成功。”甘昌武說。
2013年,甘昌武在瓊凱村租了70畝地,創立了屯昌綠品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短短兩年多時間,甘昌武的山雞養殖基地已經發展成了集良種繁育、技術培訓、種苗供應、商品雞回收,屠宰、冷凍加工及山雞蛋銷售于一體的綜合養殖基地。目前,他散養山雞已達到1萬多只,種雞5000多只,日均產蛋2000多個,發展合作社成員50個,加盟養殖農戶200家。
在甘昌武的帶動下,如今瓊凱村中家家戶戶都飼養起了生態放養的山雞,少則幾十只,多則上千只。不少村民靠著養殖生態山雞實現了脫貧致富,蓋起了一棟棟小洋樓。“去年的凈收入達到了50萬元,今年想實現收入翻番,還打算建設一個750平米的自動化種雞飼養棚,實現喂食、清糞全自動化。還與一個食品加工廠開展合作,將活雞屠宰后真空包裝,實現在全國各地銷售。”甘昌武信心滿滿。
看到兒子創業成功和瓊凱村翻天覆地的變化,父親甘書柳十分欣慰,但也為村里的26戶貧困戶心急如焚。作為南呂鎮大羅村支書,為了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他讓兒子幫忙出謀劃策。
而這一切早已在甘昌武的“創業幫扶計劃”之中。“當初讀大學、創業就是為了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現在有了起色,我必須回到大羅村。”甘昌武堅定的說。“山雞養殖技術容易掌握,經濟價值較高,我想在大羅村建設一個400平方米的種雞基地,帶領家鄉父老脫貧致富。”
“甘書文,大羅十隊,雞苗4000只;李圣棋,大羅一隊,雞苗300只……在甘昌武的辦公室里,記者看到了一份“屯昌貧困戶申請扶貧山雞苗登記表”,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大羅村貧困戶申請領養雞苗的數量。
大羅村貧困戶甘孫光告訴記者,“家里孩子年幼,老母親體弱多病,靠在附近打臨工根本無法維持全家人的生計。以前不知道該怎么辦,現在有了年輕人帶頭,政府免費進行養殖技術培訓,提供雞苗,我們不怕脫不了貧。”
如今,生態循環農業已成為屯昌發展的新亮點,80個養殖小區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通過特色產業發展帶動脫貧致富,將扶貧納入全縣經濟發展大局中,這是屯昌對“精準扶貧”的生動詮釋。
對話
專訪屯昌縣委書記田志強:
“一戶一策”帶領村民脫貧
-見習記者楊藝華
記者:屯昌縣脫貧攻堅的現狀和目標?
田志強:今年屯昌要完成7個貧困村整體推進扶貧開發任務,確保全年脫貧2640人,鞏固提升脫貧人口4700人。“十三五”期間屯昌要減貧8136人,鞏固提升11430人。此外,2014年以來脫貧的14489名貧困戶脫貧還不穩固,持續發展能力還不強,容易返貧。這些困難都需要我們繼續攻堅克難,逐一解決。
記者:當前屯昌脫貧攻堅的重點主要是哪些方面?
田志強:當前屯昌扶貧攻堅通過深入一線,摸透實情、掌握底數,研究制定更符合實際的脫貧策略和辦法,做到一戶一本臺賬、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幫扶措施,真正扶到點上、扶到根上、扶到人心上。
通過創新工作機制,完善政策措施來“啃硬骨頭”;主動與18個省包點單位進行溝通,充分利用好他們的資源和能力,讓包點單位能幫得上忙,發揮出作用。
通過扶貧攻堅與我縣經濟發展重大戰略、產業政策相結合,在產業發展中帶動扶貧,努力用經濟發展整體帶動,讓貧困戶參與到全縣的經濟發展中去,共創共享發展成果。
記者:今年屯昌縣精準扶貧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田志強:實施基礎設施幫扶,計劃投入1530萬元硬化農村道路30.8公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800戶;實施教育幫扶,繼續實施“雨露計劃”和“滋蕙計劃”等;實施務工脫貧;實施生產幫扶,計劃投入1365萬元,扶持7381戶貧困戶發展生產。
扶貧攻堅既要“牽頭”又要“顧尾”
“貧困戶辛辛苦苦種植的果蔬、養殖的牲畜,如果不能和市場對接,依然達不到扶貧增收的目的。希望有更多農業龍頭企業進駐貧困村,實現從種苗到銷售一條龍幫扶。”屯昌縣南呂鎮駐大羅村扶貧干部盧業錦告訴記者。
“甘孫光,全家8口人,只有1畝地,子女年幼、父母年邁多病,無法外出打工;李圣存,三兄弟同住,全家11口人只有1.5畝地,靠妻子挑檳榔,自己打零工維持一家人生計……”作為駐村干部,盧業錦對大羅村的貧困戶了如指掌。
依靠屯昌縣機關事務局包點扶貧,李圣存今年打算養60頭黑豬,目前豬圈已經蓋好,正等待豬苗到位。甘孫光也籌劃今年養山雞,按目前山雞市場價計算,扣除成本,一只雞苗飼養半年后收益可達100元左右。
“扶貧不僅要牽頭,還要顧尾,如果瓜菜種了無人收、牲畜養了無人買,或者由于銷售渠道不暢最終低于成本價收購,這樣達不到扶貧的目的。通過電商和省內外超市合作,實現從種苗到銷售一條龍,可有效解決牽頭不顧尾的問題,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盧業錦說。
“為了‘牽頭’又‘顧尾’,今年1月22日起,103人的調查組已深入屯昌全縣調研,在摸清貧困家底的同時幫助制定‘一戶一策’的扶貧措施。這項工作將在2月底結束。”屯昌縣扶貧辦主任王健告訴記者。
在入戶調查過程中,調查小組將對照問題清單細致調查、建檔立卡,為已經脫貧的貧困戶制定鞏固提升計劃書,對仍未脫貧的則制定詳細的脫貧計劃書,內容包括基本情況、脫貧條件、幫扶措施和計劃脫貧時間等方面。
“縣委、縣政府通過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深入開展‘雙聯雙扶’活動,探索集團幫扶、社會幫扶,努力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個人聯手幫扶新局面。”王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