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省級中藏藥材工程技術中心、加快培育新型中藥材生產企業、不斷完善中藥材現代流通體系……“十三五”期間,我省將立足特色中藥材資源優勢,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優化區域布局,強化質量控制,推進規范化種植、產業化經營,加快中藥材種植、產地初加工、提取物及市場流通體系的全產業鏈培育,力爭把青海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國重要的中藥材原藥生產基地。
青海是國家道地中藥材重要產地之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和一定的產業發展基礎。截至2014年底,全省中藥材種植和野生撫育面積近300萬畝, 中藥材資源1660種;其中198種是國家和省內確定的重點品種,188種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全省持有《藥品生產許可證》生產企業55家,其中40家通過了新版(2010版)藥品GMP認證,并擁有“金訶”、“晶珠”、“三江源”等中國馳名商標;醫藥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9.97億元。
針對標準化生產水平低、產業鏈條較短、網絡營銷體系建設滯后等制約中藥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實際問題,我省以市場引導和政府推動相結合,專門制定《青海省貫徹落實國家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實施意見》,在認真落實國家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采用先建后補、貸款貼息或以獎代補等方式,對藥材種質資源研究保護、優良品種選育、規范化種植、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市場開拓、品牌建設等項目進行扶持,積極推進中藥材生產規范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根據規劃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省中藥材種植和野生撫育面積達到350萬畝。建立總面積1.8萬畝的枸杞、暗紫貝母、川貝母、黨參、黃芪、大黃、當歸、甘草、板蘭根、麻黃草等種子種苗繁育基地5個。建成10個以上面積超1000畝的唐古特大黃、羌活、秦艽、黃芪、黨參、柴胡等中藥材重點品種規范化生產基地。培育年產值10—20億元種植及深加工企業2戶、5—10億元企業10戶、1—5億元企業20戶。
經過不斷推進,使我省中藥材資源保護與監測體系基本完善,瀕危中藥材資源儲量穩步回升;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產業規模逐步壯大,中藥材種植養殖規范化、規模化程度穩步提升,大宗中藥材原料產量穩中有增;初步建成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和規范化、現代化中藥材流通體系。
加快培育全產業鏈,到2020年,全省中藥材種植和野生撫育面積達到350萬畝,建成10個以上面積超1000畝的中藥材重點品種規范化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