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清水江,好似一條綠色的玉帶,繞村而過。
綠水傍青山。錦屏縣固本鄉瑤里村就坐落在這里。
固本鄉,距縣城64公里,是全縣唯一一個一類貧困鄉鎮,也是全州重點扶貧鄉鎮。山多地少,人均水田不足半畝。全鄉貧困發生率為45.7%,高出全縣15個百分點。
守住青山綠水受窮。距鄉政府不遠的瑤里村,人均耕地不足0.4畝,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232戶,其中貧困戶就有109戶。
生態經濟、山地經濟是錦屏的優勢所在,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0%。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
“山下養水產,山腰種藥茶,山上生態游”,固本鄉嘗試探索一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態扶貧新路。
瑤里是第一個“吃螃蟹”的村。“瑤里村依山傍水,我們要利用這有利的自然條件,發展水產養殖。三板溪水電站建成后,村內湖面面積4000多畝。”
2010年,新上任的村主任趙學孝率先帶領大伙籌資發展養魚,當年獲利10多萬元。
養魚有錢可賺,許多村民紛紛前來主動來學習養魚經驗。2011年,村里正式成立了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2012年,利用水資源優勢,瑤里率先在全村啟動攔河養魚和網箱養魚。
趙學孝擔任合作社理事長,他說,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紅的方式,少的50元,多的上萬元不等。目前,全村已有196戶村民加入合作社,受益群眾860多人。
村委會辦公樓就立在清水江畔,放眼望去,只見水面上星羅棋布著大小不一的網箱,一排排白色的網箱浮標因水波而蕩漾。
“您家養魚了嗎?”記者問偶遇到的村民張繼高。
“2011年就開始養魚了,好著呢!”
現年51歲的張繼高,10年前因車禍導致右臂殘疾,全家4口人一下子陷入困境。2011年,他想盡各種辦法借到了2萬元,作為入股資金加入合作社。短短4年,不僅本金收回,還可坐收紅利。
今年,村里還將120萬元扶貧資金全部投入發展網箱養魚,讓貧困農戶也變成股民。
低保戶姜顯盛一家4口,兩個孩子都考上了大學。為了掙錢,他帶著妻子外出打工,不慎妻子累成腦溢血,只得回鄉。
“做夢都沒想到,村里養魚,我們還可年底分紅,坐享漁利。”姜顯盛說。
如今,全村已發展網箱720多口,年產值達20多萬元。主產翹水魚和大頭魚,產品遠銷重慶、湖南、貴陽等地。
正是利用水資源優勢,2014年,全鄉又有3個村發展網箱養魚。每個村投入120萬元的扶貧資金。目前,全鄉已發展網箱1990個,惠及貧困戶681戶3088人。
“養魚已成為全鄉通過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的主要途徑。發展產業,不能盲目照搬,不能撿進籃子都是菜,而是要打好特色牌。”固本鄉黨委書記黃昭凱說。
趙學孝還說,“我們投放的魚種,平時不用刻意管理,既保護了生態,又增加了村民收入,可謂一舉兩得。目前,村里正與縣電商協會對接,生態魚搭乘上大數據快車,我們脫貧致富的春天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