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同的農業大區,大同的農業是可圈可點的。去年,這個區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創新思路,精心組織,通過春季抓鏟趟保苗齊、夏季抓施肥促生長、秋季抓管理促早熟等措施,農業獲得較好收成。全年預計實現農業增加值29億元、糧食總產11.7億斤、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00元。
實現棚室產業發展新提升
棚室產業是大同農業的強項,在推動產業發展上,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新建棚室3000棟;完善了大同鎮、高臺子鎮和八井子鄉3個棚室經濟核心區;建滿建嚴了薩大路、安民路、同昌路等5條產業帶;打造了大同鎮番茄、果菜,八井子提子、香瓜,祝三西瓜和高臺子有機果蔬等特色品業小區,形成了“一區五帶”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
強中還有強中手,八井子鄉棚室提子、香瓜種植、高臺子鎮省級科技示范園有機果蔬種植、大同鎮番茄園番茄種植、對俄出口圓蔥種植4個標準化生產基地不斷發力,帶動了棚室管理和產品質量提檔升級,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另外,緊抓“互聯網+農業”有力契機,現已成功引進中國易商通、淘實惠等電商企業8家,目前正在規劃改建電子商務中心辦公室;抓住俄羅斯果菜市場向我國轉向期,加大與薩沙國際貿易公司合作力度,擴大提子、圓蔥和甘藍等對俄出口份額,去年對俄銷售圓蔥1500噸,實現產值330萬元。
2015年,全區棚室總量達到8.4萬棟,栽植提子、瓜類、蔬菜等9大類280多個品種,年果蔬總產量達到30萬噸,產值超過12億元。另外,通過完善棚室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引導農民實施標準化生產;通過粘貼安全質量追溯二維碼,強化產品質量提升。
收獲特色經濟作物新效益
農業發展可以獨樹一幟,但更需要多點開花。通過加大與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經營體的合作,發展訂單農業,確保經濟作物的高效益;通過互聯網、參加經貿洽談等方式大力推介“大埠同雜糧”、“雙榆貢米”、“祝三無籽西瓜”等優勢品牌,增強市場影響力;通過優化板藍根市場的流通環境,與省內外客商積極合作,廣泛開辟外埠市場,擴大板藍根加工企業規模等,確保“傳統優勢產業板藍根”產得出、賣得好,保住“中國板藍根之鄉”的美譽。
2015年,大同板藍根、甜菜、花生、無籽西瓜等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32萬畝,占全區總耕地面積的27%。其中,傳統優勢產業板藍根等中藥材面積達3萬畝,總產達1140萬斤,產生效益0.47億元。
另外,在全面調動挖掘鄉村農民自籌資金的基礎上,將果蔬產業、扶貧開發、綠色食品、節水增糧等向上爭取的各類涉農資金打捆使用,建設標準化農田,配套節水設施、抗旱水源井、溝涵、機耕路、綠化林等基礎設施,實現了建設與基礎配套同步,促進了全區糧食的增產增收。
開創涉農服務工作新局面
大同農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涉農服務的逐漸完善。去年以來,區農業局以完善涉農服務體系建設為抓手,協同相關部門、下屬單位廣泛開展涉農服務,助推農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2015年,共接待土地、種子、化肥、農藥等各類糾紛25起,全部妥善處理;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落實種植業面積72萬畝;加大金融服務力度,推行土地抵押貸款,發放8400萬元,受益農戶4621戶;狠抓農產品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建立質量檢測、二維碼標識系統,在大同鎮建設了物聯網平臺。
除此之外,發展農村合作社554個、家庭農場125個,為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奠定基礎;組織農業專家開展技術培訓200余場次,培訓農民2.5萬余人次,免費為農民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服務,涉及耕地20萬畝,農戶2萬戶;新發展500萬元農機合作社4家,輻射耕地面積9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