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凈的小院,金黃的玉米,暖烘烘的屋子,一切打理的是那么溫馨。正月里,記者來到靈丘縣東河南鎮銀廠村葛寶貴家,老葛兩口子正從地窖里取土豆。老葛用手掂了掂足有半斤重的土豆笑呵呵地說:“從去年開始,土豆這東西,讓我們兩口子覺得生活越來越有希望了……”
銀廠村群山起伏,氣溫低,無霜期短,是典型的高寒地區,適宜種植土豆、莜麥和套種田間的紅蕓豆。特別是土豆,以個頭大、淀粉含量高、口感好而深受消費者青睞。“前幾年,這么好的東西運不出去,咱莊戶人家,糧食換不來錢,只能過緊巴巴的日子。現在不一樣了。”老葛說。
老葛說的不一樣了,首先是路暢通了。銀廠村距離縣城70多里,但近50里的路是翻山過嶺、坑坑洼洼、崎嶇狹窄的山路。“每到秋季土豆出地,村民們就愁得要命,怎么能賣了!村里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五六十歲的人開著農用車又太危險,村里發生過好幾起翻車事故。好多村民賣不出去的土豆都爛掉了。后來很多村民都不大愿意多種土豆了。”村民們講。2014年,縣里改造的唐生線公路穿村而過,許多商販進村收購土豆,好多人家的土豆不出地就賣光了。一時間,銀廠村的土豆成了搶手貨。
同樣種土豆,要想比別人收入多,就必須講科學。為了增加農民的土豆種植收入,縣種子管理站連續兩年為村民免費提供土豆新品種。老葛告訴記者,今年他家種了3畝土豆,選的是新品種晉薯16和青儲9號,畝產都在2500公斤左右,以前的老品種也就是1250公斤—1500公斤的樣子。
村民李勝利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4年土豆一斤賣1元錢,2015年糧食普遍降價,土豆一斤賣0.6元,但產量上去了,畝產2500多公斤,而且使用的都是農家肥,是有機土豆,銷路非常好。就按戶均種植2畝左右,老品種按最高產量1500公斤計算,每畝也就是個1800元的收入,與2015年每畝2500公斤的產量比,每畝差了1200元。
“全村在冊人口1300人,實際住戶500來人,絕大多數要么搬下去了,要么外出打工去了。為啥?窮!靠種那點山梁地,根本無法養家糊口、蓋房娶妻。”村黨支部書記趙栓虎說,“只要創造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相信窮根就一定能夠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