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偶然的機會,“80后”小伙謝水源來到廣州增城蔬菜研究所,與紫淮山不期而遇,并被這種神奇的植物深深吸引。
2013年,謝水源放棄城市優越的工作,硬是憑借一股干勁和鉆勁,帶領新邵縣鄉親們打造了一條紫淮山產業鏈,被譽為“淮山王子”。
夢想撞上現實,起步虧損
在夢想面前,謝水源是一個堅定的行動派。2013年他決定辭工返鄉創業,通過示范性種植,帶動周邊農戶通過“公司+基地+農戶+訂單”方式綜合開發,打造紫淮山產業。
現實往往是殘酷的。2013年,他和他的團隊空有一番熱情,卻因為沒有掌握過硬的種植技術,第一年試種下的10畝紫淮山,產量和質量均沒有達到預期,公司處于嚴重虧損狀態。痛定思痛,謝水源和他的團隊下決心:必須在種植技術和品質上下硬功夫。
齊心協力,攻克經營危機
2014年,謝水源毅然決定擴大投資,在新邵縣潭府鄉一次性投種20畝,加上周邊農戶的合作,累計種植面積達到40畝。在成熟技術的指導下,40畝的紫淮山長勢十分喜人。然而,天有不測之風云,2014年6月,前所未有的暴雨不期而至,邵陽多地突發洪水,整個種植基地全部被水淹沒。
正當無比絕望的時候,潭府鄉抗洪救災工作組趕到。通過幾個小時努力,基地積水終于被慢慢排出,40畝紫淮山幾乎完好無損的存活下來。
2014年11月,新邵縣潭府鄉紫玉農科的紫淮山喜獲豐收,平均畝產量達到4000斤,總產量達到16萬斤,平均每畝獲利達到5000元左右,經濟效益十分明顯,不少外出務工的鄉親開始返鄉創業。
攻堅克難,打造紫淮山產業鏈
通過認真的市場分析和調研,謝水源和他的團隊發現,假如沒有好的科學貯存與綜合開發技術,一旦紫淮山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很可能造成市場飽和甚至滯銷,因此,紫淮山的深加工成為擺在他面前的頭等大事。
關鍵時刻,湖南農業大學陳欽華教授帶領的研究組伸出援手,根據紫淮山的營養成分、口味和特色,陸續研發出不增添任何防腐劑的原味罐頭、紫淮山汁、紫淮山西米露、紫淮山餡餅等多種產品。同時,新邵縣相關職能部門也相繼出臺一系列紫淮山項目扶持政策。潭府鄉相繼成立四個紫淮山種植合作社,由紫玉農科全程提供技術指導、種苗和種植設備,統一收購后再進行深度開發與銷售,形成了一條從“種植、深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紫淮山產業鏈。
如今,謝水源正和伙伴們一起朝著“紫淮山”夢大步前行,計劃在2016年將種植規模擴大到3000畝,發展3個紫淮山種植基地。把新邵打造成“紫淮山”之鄉,讓更多的鄉親們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創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