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安徽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獲悉,“十二五”時期,中國傳統農業大省安徽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根本性提升,糧食產量實現連續12年豐收,2015年糧食總產達到707.6億斤,首次突破700億斤。
數據顯示,2015年,安徽省糧食總產707.6億斤,比2014年增加24.5億斤,增長3.6%;綜合平均單產355.6公斤/畝,比上年增加12.1公斤/畝,增長3.5%。
專家分析,安徽省糧食實現“十二連豐”,關鍵在于農業科技創新。去年,該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提高到60%,高于全國近4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由60.8%提高到71.5%,高于全國8.5個百分點。啟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行動,開展發展專用品牌糧食試點,建成300個綠色增產示范片(區)、示范村、示范家庭農場和705個糧棉油高產創建示范片,實施優質專用品種、新型肥料、綠色防控藥械等綠色生產技術推廣與服務補助。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作為中國糧食主產省,我們在穩定糧食產能、保障口糧安全方面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安徽省委副書記李國英表示,提高糧食產能,農業基礎設施是保障。農業水利建設滯后,中低產田比重較高,是安徽省農業生產的薄弱環節,也是增產的潛力所在。
李國英說,今年,國家加大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將整合財政資金項目并開辟新的基金渠道,新建1億畝高標準農田。“安徽要抓住這一機遇,做好政策和項目對接,研究制定安徽省高標準農田投資、建設和護管指導意見,整合建設資金等,形成建設高標準農田的整體合力,確保完成到2020年建成4670萬畝高標準農田的任務。”
據了解,2015年,安徽省發改委累計下達農林水項目投資計劃103.65億元人民幣,并積極爭取國家專項建設基金27.4億元,為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糧食生產“十二連豐”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