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農科院,有一群“蟲口奪糧”的專家,他們破解了稻飛虱測不準、控不及的技術難題,一年可以挽回稻谷損失超百萬噸,3年凈增社會經濟效益近90億元。近日,這支團隊的“長江中下游稻飛虱暴發機制及可持續防控技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項目負責人、省農科院植保所所長方繼朝告訴記者,稻飛虱是世界上危害最烈的水稻害蟲,多以吸食水稻汁水為生,被它禍害過的水稻,會慢慢枯死倒伏。在稻飛虱高發時期,提前一兩個月前下地觀察,蟲害根本不明顯,但暴發時卻突然“從天而降”,防不勝防。
方繼朝和團隊持續20多年研究稻飛虱監測難題。結果發現,江蘇地區的稻飛虱大多是“外來客”,每年冬天飛到越南北部過冬,待到江蘇地區稻谷成熟季節,便成群結隊飛來獵食。別看這些稻飛虱只有針眼大小,卻能夠隨氣流之勢飛到距地面50公里的平流層,借力進行長距離飛行,最遠能飛1500公里至2000公里,常年南北往返,難以防范。
要對付令人頭疼的稻飛虱,就需要熟悉和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和出沒規律。方繼朝說,他和團隊幾乎長年累月都在采集昆蟲標本,甚至趴在稻葉上數蟲子,就是為了記錄用藥前和用藥后單位面積內蟲子的數量。
經過多年研究,專家摸清了稻飛虱的“出沒規律”:一般來說,他們在江蘇地區大面積暴發時間為每年9月。專家還發現,近年來,江蘇地區多種植口感較好的粳稻,這也是稻飛虱最喜歡的食物,這使江蘇地區蟲害盛發時間延長20多天。
對此,方繼朝團隊建立了手機網上蟲害的預警系統,在遷入期、遷入量、氣象等預測因子基礎上,新增秈粳稻繁殖率、天敵效應差異等關鍵因子,更新預警分析和數據模塊,將稻飛虱暴發預測的準確率提高到93%,并開發了田間天敵增強利用技術,選擇利用低抗性殺蟲劑等滅殺稻飛虱的配套技術。據了解,該技術經過近3年推廣2.02億畝,每年可挽回超百萬噸稻谷,3年凈增社會經濟效益86.6億元。
方繼朝提醒說,今年的厄爾尼諾氣候可能對部分本地越冬的稻飛虱有利,因此,今年,它的暴發程度也可能高于常年。